修習止觀坐禪法要
治病第九
修行者在安心修道时,有时会因为四大不调导致疾病,此时运用观想,却因心念与呼吸不协调,反而引发旧病;有时则因未能妥善调节身、心、息三者,内外有所违犯,故而患病。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其心,四百零四种疾病自然消除;若用心不当,四百零四种疾病便会由此而生。因此无论是自修还是教化他人,都应清楚认识病因,懂得在坐禅时调治内心的方法。一旦疾病发作,不仅修行受阻,更可能危及性命。
现在说明治病方法包含两个方面:一是说明发病的症状,二是说明治病的方法。
一、说明疾病发作的相状。疾病发作虽然途径众多,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:一是四大增减失调的病相。如果地大增长,就会出现肿胀、沉重、身体枯瘦等症状,类似这样的病症有一百零一种。如果水大增长,就会出现痰湿、胀满、饮食不消化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,类似这样的病症有一百零一种。如果火大增长,就会感到忽冷忽热、四肢关节疼痛、口气重、大小便不通等症状,类似这样的病症有一百零一种。如果风大增长,就会感到身体虚弱、颤抖疼痛、胸闷气急、呕吐气促等症状,类似这样的病症有一百零一种。因此佛经说:一大不调和,一百零一种病发作;四大不调和,四百零四种病同时发作。四大病发作时各有不同的表现,应当在打坐时和睡梦中观察。
第二、五脏生病的表现。心脏生病的表现是身体忽冷忽热,头痛口干等,因为心主管口腔。肺脏生病的表现是身体胀满,四肢酸痛,胸闷鼻塞等,因为肺主管鼻子。肝脏生病的表现是常常不开心,忧愁烦闷,易怒爱发脾气,头痛眼花等,因为肝主管眼睛。脾脏生病的表现是身体和面部出现游走性风疹,全身发痒疼痛,吃东西没味道等,因为脾主管舌头。肾脏生病的表现是喉咙堵塞,肚子发胀,耳朵听不清等,因为肾主管耳朵。五脏生病症状很多,各有表现,可以在静坐时和睡梦中觉察到。
这些由四大五脏引发的病症,起因各不相同,症状复杂多样,难以详尽描述。修行者若要修习止观法门,一旦患病产生,应当清楚了解病因。这两种病症,皆因内外因素引发。若因外感寒热风邪、饮食积滞,导致病症从身体两处发作,可知是外因所致。若是因心神失调、观修偏差,或入定时不知取舍之法,从而引发这两处病症,则属于内因致病之相。
此外,得病的因缘有三种不同情况:一是四大五脏失调导致患病,如前所述;二是鬼神干扰致病;三是业报现前得病。此类病症若初发即治,极易痊愈;若拖延日久,则病根深结,身体虚弱,此时再治便难以康复。
二、说明治病的方法。既然已经深入了解了疾病的根源和起因,就应当采用方法来治疗。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多种,概括来说,不外乎止和观两种方便法门。
如何用止来治病呢?有师父说:只要将心安住于病处,就能治病。为什么呢?心是一期果报的主宰,好比国王所到之处,群贼自然逃散。又有师父说:脐下一寸名为忧陀那,也就是丹田。若能止心守在此处不散乱,久而久之,就能治疗多种疾病。还有师父说:常将心止于足下,不论行走、站立、睡觉,都能治病。为什么呢?人因四大不调,所以产生诸多疾病。这是由于心识向上攀缘,导致四大不调。若将心安住于下,四大自然调和,众病也就消除了。另有师父说:只要明白诸法空无所有,不执着病相,寂然安住,就能治疗多种疾病。为什么呢?由于心念的攀缘鼓动四大,所以产生疾病。若心念平息,和悦安宁,众病自然痊愈。因此《净名经》说:什么是病本?就是攀缘。如何断除攀缘?就是心无所住。
像这样有多种说法,用止治病的方式不一而足。由此可知,善修止法,能治众病。
接下来阐明观想治病的方法。有师父说:只需观想心意,运用六种气来治病,这就是观想能治病。哪六种气呢?一是吹,二是呼,三是嘻,四是呵,五是嘘,六是呬。这六种呼吸,都在唇齿之间,通过心意巧妙运用,转换调节而进行,轻柔细微地运作。有偈颂说:
有师父说:若能善用观想,调运十二种息,能治各种病患。一上息,二下息,三满息,四焦息,五增长息,六灭坏息,七暖息,八冷息,九冲息,十持息,十一和息,十二补息。这十二种息皆从观想心生。现简略说明十二息对治的症状:上息治沉重,下息治虚悬,满息治枯瘦,焦息治肿满,增长息治衰弱,灭坏息治亢盛,暖息治寒症,冷息治热症,冲息治壅塞不通,持息治颤抖,和息通治四大不调,补息滋养四大衰弱。善用这些息法,可普治众病,以此类推可知。
有师父说:善用假想观能治众病。如人患寒症时,观想体内火气升腾,即能祛寒。此法在《杂阿含经》七十二种治病秘法中详说。
有师父说:只需以止观检视身中四大病不可得,心中病不可得,众病自愈。诸如此类种种说法,运用观法治病方式虽异,若得其精髓,皆能治病。当知止观二法,若人善解其意,则无病不治。但今人根器浅钝,作此观想多不成就,故世间不流传。切不可因此转学吐纳辟谷等术,恐生邪见。金石草木之药与病症相应者,亦可服用。若遇鬼病,当以坚定心力配合咒语助治。若是业报病,必须修福忏悔,病患方能消除。这两种治病方法,若修行人善解其一,即可自利利他,何况完全通达。若全然不知,则病发无治,非但荒废正法修行,更恐危及性命,岂能自修教人?是故欲修止观者,必须善解内心治病方法;其法非一,重在领会,岂可仅限于文字传授。
此外,通过静坐调心来治病,还需同时具备十种方法,这样才会有效。这十种方法是:一、信心,二、运用,三、精勤,四、专注所缘,五、辨别病因,六、善巧方便,七、长期坚持,八、懂得取舍,九、护持正念,十、避免障碍。什么是信心?就是相信这种方法一定能治病。什么是运用?就是随时常用。什么是精勤?就是专心致志地持续运用,直到病愈为止。什么是专注所缘?就是心念细致地始终依照方法,不分心于其他外缘。什么是辨别病因?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。什么是善巧方便?就是通过呼吸吐纳、调整心念、观想等方法,巧妙运用,恰到好处。什么是长期坚持?就是如果运用后没有立刻见效,也不计较时间长短,持续练习不放弃。什么是懂得取舍?就是知道有益就勤加运用,有害就立刻舍弃,微细地调整心念来治疗。什么是护持正念?就是善于识别和避免外缘的干扰。什么是避免障碍?就是得到益处不向外人宣扬,未见效也不生怀疑诽谤之心。如果能依照这十种方法,所治疗的疾病必定有效,不会虚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