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阿含經
(一一六九)
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:
有一次,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。
那时,佛陀告诉众比丘: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,因眼识与色尘接触而生起贪欲、贪爱、迷恋、执着或坚定染着,对这些心念应当善加防护。为什么呢?这些都是恐怖危险的道路,充满障碍与苦难,是恶人所依循的,不是善人所依循的,所以应当自我防护。耳识与声尘、鼻识与香尘、舌识与味尘、身识与触尘、意识与法尘,也是如此。就像农夫有好的禾苗,看守田地的人却懒惰放逸,让牛群闯入吃掉庄稼;愚痴的凡夫也是这样。对于六种感官接触外境的处所,乃至放逸不防护,也是如此。
就像那长势良好的庄稼地,守田的人心不松懈,把牛拦在外面不让它糟蹋,即使牛进了田,也要立刻赶出去;所谓的心、意、识,多闻的圣弟子对五欲的享受也要这样善于防护,尽力消除。又比如那长势良好的庄稼地,守田的人自己不松懈,看到牛进了田,左手抓住牛鼻子,右手拿着棍子,全身都打遍,把牛赶出田地。比丘们,你们觉得怎样?那牛受了这样的苦痛后,从村里到田里,从田里到村里,还会像以前那样再来吃庄稼吗?
回答说:不是的,世尊。为什么呢?因为记得以前下田时遭受过棍棒捶打的痛苦。
比丘们,多闻圣弟子对于六触入处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所接触的境界),从内心、意念和意识上产生极大的厌离与恐惧,使心安住,专注一处。
比丘们,过去有位国王听到从未听过的美妙琴声,心生喜爱,沉迷不舍,便问大臣们:“这是什么声音?如此悦耳!”大臣回答:“这是琴声。”国王命令大臣:“把那个声音带来。”大臣奉命取来琴,禀告:“大王,这就是发出美妙声音的琴。”国王说:“我不要琴,把刚才听到的悦耳声音带来。”大臣回答:“这琴需要众多条件——琴柄、琴身、琴柱、琴弦、琴皮,再加上琴师巧妙拨弄,才能发出声音。缺少这些条件,声音就无法产生。之前听到的声音早已消逝,无法带来。”
那时,大王心中想道:哼!要这虚假之物何用?世间琴瑟皆为虚幻,反令世人沉溺贪恋;你即刻将它拿走,拆成碎片,抛散四方。大臣奉命,将琴劈作百份,弃置各处。比丘们啊!对于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这些现象,当知它们皆是无常造作、由心缘起之法。若有人妄执"此是我,此属我",终将尽归虚无。比丘们!应当以这般平等正见,如实观照诸法。
佛陀说完这部经后,众比丘听闻佛陀的教导,都欢喜地依照奉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