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阿含經
(一一七一)
如是我聞:
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:
一時,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。
有一次,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譬如士夫遊空宅中,得六種眾生。一者得狗,即執其狗,繫著一處。次得其鳥,次得毒蛇,次得野干,次得失收摩羅,次得獼猴。得斯眾生,悉縛一處。其狗者,樂欲入村。其鳥者,常欲飛空。其蛇者,常欲入穴。其野干者,樂向塚間。失收摩羅者,長欲入海。獼猴者,欲入山林。此六眾生悉繫一處,所樂不同,各各嗜欲到所安處,各各不相樂於他處;而繫縛故,各用其力,向所樂方,而不能脫。
那时,世尊告诉众比丘:好比有人在空宅中发现六种动物。先捉住狗,拴在一处;接着捉到鸟,又捉到毒蛇、野狐、鳄鱼和猕猴。这些动物都被系缚在同一处。狗总想跑进村子,鸟总想飞向天空,蛇总想钻进洞穴,野狐总爱徘徊坟地,鳄鱼总想游回大海,猕猴总想逃往山林。这六种动物被拴在一起,各自习性不同,都向往自己安适的地方,彼此不愿共处;但因被绳索捆绑,各自拼命挣扎想奔向心仪之处,却始终无法挣脱。
「如是六根種種境界,各各自求所樂境界,不樂餘境界。眼根常求可愛之色,不可意色則生其厭。耳根常求可意之聲,不可意聲則生其厭。鼻根常求可意之香,不可意香則生其厭。舌根常求可意之味,不可意味則生其厭。身根常求可意之觸,不可意觸則生其厭。意根常求可意之法,不可意法則生其厭。此六種根種種行處,種種境界,各各不求異根境界。此六種根其有力者,堪能自在,隨覺境界。如彼士夫繫六眾生於其堅柱,正出用力隨意而去,往反疲極,以繩繫故,終依於柱。
这六根对于各种境界,各自追求自己喜欢的境界,不喜欢其他境界。眼根总是寻求可喜爱的颜色,不可爱的颜色就会产生厌恶。耳根总是寻求可意的声音,不可意的声音就会产生厌恶。鼻根总是寻求可意的香气,不可意的香气就会产生厌恶。舌根总是寻求可意的味道,不可意的味道就会产生厌恶。身根总是寻求可意的触感,不可意的触感就会产生厌恶。意根总是寻求可意的法理,不可意的法理就会产生厌恶。这六种根各自有不同的活动范围和境界,各自都不寻求其他根的境界。这六种根中力量强大的,能够自由自在地感知境界。就像有人将六种动物拴在坚固的柱子上,它们使劲想随意离开,来回奔波疲惫不堪,但因为被绳子拴着,最终还是离不开柱子。
「諸比丘!我說此譬,欲為汝等顯示其義。六眾生者,譬猶六根;堅柱者,譬身念處。若善修習身念處,有念、不念色,見可愛色則不生著,不可愛色則不生厭;耳聲、鼻香、舌味、身觸、意法,於可意法則不求欲,不可意法則不生厭。是故,比丘!當勤修習,多住身念處。」
诸位比丘!我讲这个比喻,是为了向你们阐明其中的含义。六种众生好比六根;坚固的木桩好比身念处。若能好好修习身念处,无论面对可爱或不可爱的色相,心念都不会动摇——见到可爱的色相不会贪著,见到不可爱的色相也不会厌恶;对于耳闻的声音、鼻嗅的香气、舌尝的味道、身体的触觉、意识的法尘,遇到合意的不会起贪求,不合意的也不会生排斥。所以比丘们!应当精进修习,常驻于身念处之中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!
佛陀宣讲完这部经典后,众比丘听闻佛陀的教诲,都心生欢喜,依教奉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