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阿含經
(一一七三)
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:
有一次,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。
那时,世尊告诉比丘们:多闻的圣弟子能如实了知一切苦的生成、止息、乐味、过患与超越,看清五欲如同火坑。这样观察五欲后,对五欲的贪求、爱染、执念、耽着不再长久遮蔽内心,清楚欲念生起与安住的所在,并加以防护;从根源防护生起与安住的境遇后,无论欲念如何生起安住,世间的贪欲、忧愁、邪恶不善之法都无法渗透其心。
什么叫做多闻圣弟子对一切苦法的生起、息灭、乐着、祸患、出离能够如实知见呢?多闻圣弟子对于这苦圣谛如实了知,对这苦的起因、这苦的止息、这苦止息之道等圣谛如实了知,这就称为多闻圣弟子对一切苦法的生起、息灭、乐着、祸患、出离能够如实知见。
为什么多闻圣弟子能将五欲看作火坑,乃至不被世间的贪欲、忧愁、邪恶不善之法长久遮蔽心灵?比如在村落附近有一个深坑,里面充满了火,却没有烟焰。这时有一个既不愚笨也不痴傻的人,聪慧明达,喜欢快乐而厌恶痛苦,渴望生存而畏惧死亡。他这样想:'这里有个火坑,里面充满了火,我如果掉进去,必定难逃一死。'于是他对火坑产生远离之念,思虑远离,想要远离。同样,多闻圣弟子视五欲如同火坑,乃至不被世间的贪欲、忧愁、邪恶不善之法长久遮蔽心灵;无论行住坐卧都能预先防范、预先觉知,使世间的贪欲、忧愁、邪恶不善之法无法渗入其心。
好比村子边上有一片柰树林,长满了荆棘。这时有个人走进林中干活。进入林子后,前后左右上下都是荆棘。这时他保持正念行走,正念来去,正念睁眼,正念注视,正念弯腰。为什么呢?为的是不让尖刺刺伤身体。多闻的圣弟子也是这样,如果住在村落城镇,早晨穿好衣服拿着钵,进村乞食时,要善加守护身体,善加把持自心,保持正念安住,正念而行,正念睁眼,正念观察。为什么呢?为的是不让尖刺刺伤圣法与律。
什么是利刺伤害圣法与律?就是那些令人欢喜、贪爱的色相,这就称为利刺伤害圣法与律。怎样的色相会伤害圣法与律?指的是五种欲乐的享受:眼睛看见色相产生贪爱,滋长欲乐;耳朵听见声音、鼻子嗅到香气、舌头尝到味道、身体接触触觉产生贪爱,滋长欲乐,这些就称为可爱的色相伤害圣法与律。这就是多闻圣弟子应当警惕、应当觉察的地方,直到不让世间的贪欲、忧愁、不善法渗透内心。
有时,博闻多学的圣弟子虽生起正念,却仍会产生恶不善的念头,滋长贪欲、嗔恚与愚痴,这是钝根的表现。这类弟子即使明白烦恼的集起与灭除,内心仍被欲望遮蔽。好比烧得通红的铁丸,洒上少许水便立即蒸发殆尽——钝根圣弟子生起的善念也是如此迅速消散。他们如此修行,如此安住。
若有国王、大臣或亲友前往其住处,以俸禄相邀并劝说道:"男子!何必剃除须发,手持瓦钵,身披袈裟,挨家乞食呢?不如享受五欲之乐,同时布施修福。"比丘啊,当博闻圣弟子面临国王、大臣及施主们以俸禄相邀时,是否会因此舍戒还俗呢?
回答说:不是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多闻圣弟子能如实知见一切苦法的生起、止息、执取、过患及出离,他们视五欲如同火坑,乃至世间贪欲、忧患等恶不善法都无法长久遮蔽其心。无论行住坐卧皆能预察防范,使世间贪欲、忧患等恶不善法无从渗入其心。即使国王大臣亲族以俸禄相邀,要他舍戒退转,也绝无可能!
佛陀对比丘们说:很好!很好!那些广闻多学的圣弟子,他们的心长久以来一直趋向、流向、深入远离尘世的方向,向往离欲,最终指向涅槃,在寂静中舍弃一切,乐于涅槃;对于有烦恼的世间,达到寂灭清凉的境界。如果这样的人被国王、长者或亲族邀请,就放弃戒律、退失道心,这是绝不可能的!否则将遭受极大苦报。就像恒河,长久以来一直流向东方,如果很多人强行截断,想让它流向西方,可能做到吗?
回答:不能。世尊!为什么呢?恒河之水长久以来日夜向东奔流,想要让它倒流向西,这是不可能做到的,那些人只是徒劳辛苦罢了!同样,博闻多学的圣弟子长久以来趋向远离尘世的修行,如同流水奔涌不息朝向解脱,想要让他退转减损,也是绝无可能的,只会白白辛苦罢了!
佛陀宣讲完这部经典后,众比丘听闻佛陀的教诲,都心生欢喜,依教奉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