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經會解了義

○離相寂滅分第十四

離相寂滅是虗無, 無中唱出眾心孚。
輕輕彈破虗無境, 千古靈人幾合符。
空生頓悟:如來的大身,即是非身;自家一向所悟的非身,即是如來的大身。無為法一時遍滿乾坤,自己報身與山河大地,當下豁開。解到這裏,不覺悲感自陳,發起下問。
爾時,須菩提聞說是經,深解義趣,涕淚悲泣而白佛言:
希有,世尊!佛說如是甚深經典,我從昔來所得慧眼,未曾得聞如是之經。
世尊!若復有人得聞是經,信心清淨即生實相,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世尊!是實相者即是非相,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。
世尊!我今得聞如是經典,信解、受持,不足為難。若當來世後五百歲,其有眾生得聞是經,信解、受持,是人即為第一希有。
何以故?此人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
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即是非相。
何以故?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。
空生解後,既喜其聞,又悲其晚,所以喜極而悲,如忘忽憶,安能禁其涕淚悲泣,而白佛言乎?歎個希有。世尊前贊希有,在度生上說。此歎希有,在說法處說。佛說如是甚深經典,不惟人空,而且法空,并般若智相亦空。聞如是人法俱空之經,而發信心,信得此外別無有法,此中亦無法相可得,便見真實性相,逈然獨露,頭頭上明,物物上顯。實相既生,法身中具有恒沙性功德,自然觸處圓成,皆是第一義諦。纔見有一法可當情,便墮影響,故急轉一語曰:是實相者,非有相,非無相,非非有相,非非無相,非有無俱相。如來前說,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正說此非相,乃為實相耳。空生說到這裏,愈見淨信之難。恐末法人信不及,欲激勸將來。故曰:我今得聞是經,當佛世而親承佛誨,信而不疑,解而不惑,受而不逆,持而不忘,不足為難。惟當末法無佛之世,不能親承佛慈提命,但憑文字,得聞是甚餘經典,而信解受持,是則真為第一希有也。此信心清淨的人,四相俱無,為他信心清淨。實相即是非相,五蘊本來空寂;我相即是非相,彼此元來絕待;人相即是非相,萬象一法所印;眾生即非眾生,億劫不出剎那;壽者即非壽者,四相所以不煩斷滅,而當體全空。由是見一切色,聞一切聲,盡是無為真佛。放光現相處,不復可以相名之矣。相即是佛,一切諸相,即名諸佛。善財入一毛孔,過不可說世界,見微塵數佛,便是此證。
佛告須菩提:如是,如是!
佛印可須菩提所解,重言:如是,深然其言也。
若復有人得聞是經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當知是人甚為希有。
空生既深解如來,便要他實實去行六波羅蜜。離相起行,便是不思議境界,有許多可驚、可怖、可畏處。故將勸行六度,先以不驚、怖、畏發起言。是經淨信說到離一切相的田地,也大難承當。若復有人得聞是經,初聞之而言下坦然,不作驚異想;繼思之而心下帖然,不作恐怖想;終修持之而荷擔毅然,不作畏縮想。當知此等人,即是最上根器,直到彼岸,而為希有之人。
何以故?須菩提!如來說第一波羅蜜,即非第一波羅蜜,是名第一波羅蜜。
此不驚怖畏之人,何以便稱希有?以此經名為般若。六波羅蜜中,般若是正因,餘五度為助緣。如來說般若是第一波羅蜜,以法身最大最無上,惟般若能成就法身故。所以信此般若,功德人品,俱成第一。然此般若,無處所可住,無照用可尋,擬思即錯,動念即差。盡十方世界,求一般若,體相不可得;盡十方世界,求一不是般若,行相處亦不可得。本無第二,何有第一?此第一,是對餘五波羅蜜言而說。六度總一般若,以起下忍辱、布施、一切離相之意。
波羅稱彼岸,於中十種名:一、布施,二、持戒,三、忍辱,四、精進,五、禪定,六、智慧,七、慈,八、悲,九、方便,十、不退。是名十種波羅蜜。解空自性,名第一波羅蜜。
須菩提,忍辱波羅蜜,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,是名忍辱波羅蜜。
六度中最難離相者,無如忍辱一度。被人毀害曰辱,我能安受曰忍,然見有辱可忍,即不能忍矣。此忍辱原從般若而出,本源之心,寂然不動,遠離分別,泯絕能所,即忍辱非忍辱,所以名為忍辱波羅蜜耳。
何以故?須菩提!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,我於爾時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
何以故?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應生嗔恨。
忍辱實實有此事相,何以言非忍辱?只為能離四相故。如來因引己事明之。如來昔為忍辱仙人,遇極惡王,出遊山中。王妃乘王寢,來禮仙人。王怒問:得四果否?答:不得。我常修忍辱道。王即割截仙人,先斬兩臂,次及兩足,後及耳鼻。四天王瞋怒,雨沙礫石。王懼懺悔。仙言:我心無瞋,身即平復。王乃皈信。當是之時,如來身被割截,而外不見能割之人,內不見有所割之我。人我中間,不見種種差別之眾生。一剎那間,不見有前後相續之壽者。四相不生,分別不起,何曾見有辱可忍?
須菩提!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於爾所世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
追念歌利王時,越今五百世,仍入山修道,略不涉嗔恨。見忍辱非一世也,無四相方不亂真性。因須菩提離相即佛之語,深契佛心。世尊遂將自己引證,申明相之斷不可有。
是故,須菩提!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應生無所住心。
菩薩欲證菩提果者,應離一切相,發菩提心。離相方能發第一心,而稱無上。離相方能發廣大心,而稱正等。離相方能發常心,而稱正覺。要離我人四相,先離六塵。我人四相,由住著六塵而起。前文止說布施,應離六塵。此云發菩提,亦要離相。發菩提若不離相,即使一切色皆佛色,一切聲是佛聲。而佛見法見猶存,菩提亦成法相矣。所以離却六塵,生無住心,方是菩提。
若心有住即為非住,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。
若心住涅槃,非是菩薩住處。不住涅槃,方是菩薩住處。即前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。菩薩不為自身而行布施,但為內破慳貪心,外稱一切眾心,而行布施也。六塵中,色為第一。度生中,施為第一。
○相見本空,智慧元顯。本空,故人我、眾生、壽者,全彰般若之光。元顯,則壽者、眾生、人我,總是金剛之體。
須菩提!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,應如是布施。如來說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。
又說:一切眾生即非眾生。
欲使含靈盡被恩澤,豈可自隘其心,著我見故見眾生。
不住色等諸相布施,然後自性獲清淨無為功德,而眾亦受清淨無為之益。
須菩提!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。
凡小之人,一聞此經,有不驚之、怖之、畏之,以為是如來之異語、誑語乎?不知離相發心,理原如是,如來是真語者;離相發心,事亦如然,如來是實語者;離相發心,如理如事,如來是如語者;離相發心,惟此是實,如來是不誑語者;離相發心,千聖不易,如來是不異語者。
真即不妄,實即不虗,順理為如。不誑,不欺世也。不異,不恠誕也。無非破眾生狐疑之見。
須菩提!如來所得法,此法無實無虗。
須菩提!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即無所見。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見種種色。
無實者,以法體空寂無相可得,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匱,故言無虗。
於一切法心有住著,即不了三輪體空如盲處暗。若菩薩常行般若波羅蜜多,無著無相行,如人有目處,於皎日之中何所不見?
一心既等虗空,六度俱生實相,所謂離一切相則名諸佛也。
須菩提!當來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於此經受持讀誦,即為如來。
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
人誠能離相發心,則是人成就第一,功德亦成就第一矣。當來之世,善男子善女人,能於此離相之經,受持讀誦,此人智慧弘開,不住於法,豈獨二乘不能窺測,亦且菩薩不能盡之。惟有如來,以佛光明普照之真智慧,方能悉知其存心,悉見其行事,生心動念,忍辱布施,無不利益眾生而為功,長養菩提而為德。由一行以推之萬行,由一世以推之百世,眾生無邊,利益亦無邊,菩提無量,長養亦無量,安有不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哉。
版权声明: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
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,仅供学习参考,并非权威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