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經會解了義
○法界通化分第十九
法界通化獨為尊, 靈山一別至今存。
人人都具金剛眼, 聖與凡夫共一塵。
法界之中通达教化独尊无上,灵山一别至今法脉犹存。
人人皆具金刚慧眼,圣者凡夫同处一尘。
此章明福德無我。眾生心是因,福德是果。
这一章说明福德无我。众生的心是因,福德是果。
須菩提!於意云何?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?
须菩提,你觉得呢?如果有人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种珍宝来布施,这个人因为这样的因缘,得到的福德多不多?
如是,世尊!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。
确实如此,世尊!此人因这样的缘由获得了极大的福报。
須菩提!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德多;以福德無故,如來說得福德多。
须菩提,如果福德是真实存在的,如来就不会说获得的福德很多;正因为福德并非实有,如来才说获得的福德很多。
即布施一節,亦當以無心處之,作善因,結善緣,認福德為實,即成有漏之因。無心徼福,得福反多。總之,福有者,取相也。福無者,離相也。如來說因緣二字,點出非心,名心之妙。空生亦答:因緣二字,已深領此意,但未發明原故,所以又呼空生發明之。若住相布施,以福德為實,有違於本來空寂無為之體。惟隨緣布施,能離於相,不見福德為實。總之,本慈心而與人以樂,本悲心而拔人之苦,但暢本懷,全不住相,是無住福德,同於虗空,無有邊際。
即使是布施这一行为,也应当以无所求之心去做。行善因,结善缘,若执着福德为实有,便成了有漏之因。无心求福,反而能得更多福报。总之,执着福德是着相,不执着福德是离相。如来说"因缘"二字,正是点明非实有之心,揭示心之奥妙。须菩提也回应:对于"因缘"二字,已深刻领会其中含义,但尚未阐明缘由,所以如来又让须菩提进一步说明。如果执着于相而布施,将福德视为实有,就违背了本性空寂无为的体性。唯有随缘布施,能远离执着,不将福德视为实有。总之,本着慈心给予他人安乐,本着悲心拔除他人痛苦,只是畅达本心,完全不执着于相,这样的无住福德,如同虚空一般,无边无际。
CBETA 编码:X0486
© AI 帮你读佛经 - 如是我闻
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,请勿用于商业用途
访问 rushiwowen.co 获取更多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