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法華經

正法華經藥草品第五

爾時世尊告大迦葉及諸耆年聲聞:「善哉!所歎如實。審如所言,如來之德如向所喻,復倍無數不可思誼,無能計量劫之姟底,一一計數大聖所應,如來之慧無能限者,不有法想道地處所,莫能盡原。世尊普入一切諸誼,察于世間見眾庶心,所度無極一切分別,皆使決了權慧之事,勸立一切度於彼岸,皆現普智入諸通慧。譬如三千大千世界,其中所有諸藥草木,竹蘆叢林諸樹小大,根本莖節枝葉華實,其色若干種類各異,悉生于地。若在高山巖石之間,丘陵堆阜嵠谷坑坎。時大澍雨潤澤普洽,隨其種類各各茂盛,叵我低仰莫不得所,雨水一品周遍佛土,各各生長地等無二。如來正覺講說深法,猶如大雨。大聖出現興在世者,則為一切諸天、人民、阿須倫、鬼神、龍,顯示威曜咸尋來至,皆現在前,為暢大音分別慧誼,大師子吼班宣景模:『吾為如來使,天上天下諸天世人,未度者度,未脫者脫,未安者安,未滅度者令得滅度。於是世及後世所知而審,為諸通慧皆能普見,度諸度,脫諸脫,安諸安,未滅度者皆令滅度,悉來詣我。』於時諸天、人民、阿須倫、揵沓和、迦留羅、真陀羅、摩睺勒一切雲集,吾於講法現其道誼,佛為道父分別道慧。」
佛語迦葉:「于時黎庶無數億姟,皆來聽經,如來通見一切根本,大精進力如應說法,分別散告無量言教,不失本心咸令歡喜,安隱無患或得度世,終生善處恣其所好,各自然生。或習愛欲便為說經,或聽受法離諸貪惑,轉稍以漸遵諸通慧,因從本力如其能量,堅固成就平等法身,猶如大雨,普佛世界滋育養生,等無差特。如來演法一品如是,至解脫味離欲寂滅,入諸通慧,若聽受持諷誦奉者,不自識省無所觀念。所以者何?群生根本形所像類,如所想念,已念當念所可施行,以行當行所當行者,諸所因緣,所當獲致所當說者,唯如來目悉知見之。在所現處住于其地,如雨等潤藥草叢林、白黑青赤上中下樹,世尊如之見一味已,入解脫味志于滅度,度諸未度究竟滅度,令至一土一同法味,到無恐懼使得解脫。化於眾生使得信樂,苞育將護悉令普至於諸通慧,讚詠分別逮賢聖法,亦如向者迦葉所說。」
世尊欲重解誼所趣,以偈頌曰:
「吾興於世間, 仁和為法王,
為眾生說法, 隨其所信樂。
意勇建大業, 久立分別說,
群萌多受持, 蒸庶無所言。
法王慧難解, 闇冥設聞者,
眾入懷狐疑, 則棄所住處。
隨其境界說, 如本力所任,
又示餘利誼, 則為現正法。
譬如純黑雲, 踊出升虛空,
普雨佛世界, 遍覆於土地,
又放大電㷿, 周匝有水氣,
而復震雷聲, 人民皆歡喜。
陰蔽於日月, 除熱令陰涼,
欲放雨水故, 時布現在上。
彼時普等雨, 水下無偏黨,
滂流於佛土, 澤洽眾塸域。
應時而降雨, 激灌一切地,
旱涸枯谿㵎, 一切得浸漬。
惠澤無不到, 眾源皆涌溢,
深谷諸廣野, 林麓槒幽藪,
萌葉用青倉, 藥草無數生,
樛木諸叢林, 滋長大小樹,
眾藥咸茂殖, 莖幹華實繁,
隨其本境界, 皆令得蒙恩。
諸天樹木, 結根坑坎, 陜隘迮處,
而生其中。 如諸邪道, 一切愚癡,
長益繫縛, 如象著絆, 草刺棘樹,
蘆葦䅥䅥, 莖節枝葉, 及諸華實。
華實茂盛, 多所饒益, 蒙之恩雨,
藥草滋長, 從其種類, 因本境界,
各各得服, 饑渴飽滿。 如其所種,
各得其類, 然其天雨, 皆為一味。
告迦葉曰, 佛亦如是, 出興於世,
譬如天雨。 這現天下, 為眾說法,
以是誠行, 示於眾生。 大仙以斯,
使人聞經, 皆於諸天, 人民前現。
佛為如來, 聖中之尊, 善權方便,
猶如天雨, 吾當飽滿, 一切群萌,
愚騃之黨, 身形枯燥, 除諸苦患,
得立大安, 燒盡愛欲, 獲至滅度。
諸天人民, 皆聽我言, 普悉當來,
詣佛大聖。 吾為如來, 世尊無倫,
有所導御, 故出於世, 為一切人,
分別說經, 化無數千, 眾生之類。
又復示現, 若干種誼, 於彼若此,
常行平等, 得至解脫, 滅度無為。
或在門前, 而說經典, 則為造立,
道德之藏, 諸等不等, 皆令平等,
無有所憎, 愛欲永除。 未曾講說,
無益之語, 未常增惟, 諸放逸緣。
以一切法, 為眾生說, 假使眾庶,
多不可計, 為講大典, 不詭因緣,
行步所由, 若復住立, 在於座上,
而續三昧。 譬如大龍, 雨多所潤,
普浸潤斯, 一切世間。 尋興慧雲,
而降法雨, 暢發微妙, 應病與藥。
常為眾生, 說賢聖誼, 皆令奉戒,
如天陰涼。 眾人失言, 及違諸行,
欲使近法, 轉漸調柔。 使住疑者,
捨諸邪見, 勸化導利, 令淨所覩。
捨置下劣, 遠眾懈廢, 隨其所趣,
而令入法。 應時為說, 如其心本,
令皆棄捐, 順師子行。 世尊等演,
經法之雨, 悉使得至, 大尊佛道,
任其力耐, 而令聽受, 若干道慧,
而化立之。 從諸天人, 志性所樂,
天帝釋梵, 轉輪聖王, 猶如於此,
諸小世間, 諸藥品類, 各各異種,
碎小段段, 諸所良藥。 迦葉且聽,
吾悉當說, 以能識慧, 無漏之法,
便得無為, 所在遊行, 神通三達,
亦復如是。 斯雨定意, 三昧諸藥,
或有遊詣, 在於山巖, 其人便得,
緣一覺乘, 於彼修禪, 清淨之行,
是則名曰, 為中品藥。 假使志願,
上士美德, 我當於世, 逮成導師,
常精進行, 志依一心, 是則名曰,
為上尊藥。 設使欲為, 安住之子,
恃怙慈心, 而行寂然, 疾得成道,
為人中尊, 所謂樹者, 則喻於斯。
是等能轉, 不退轉輪, 建立神足,
根力之行, 緣是長養, 醫藥除病,
英雄度脫, 無數億人, 隨時示現,
於斯佛道, 是則名曰, 為大林樹。
吾之所順, 善權方便, 一切大聖,
亦復如是。 最勝講法, 則為平等,
猶如慶雲, 普一放雨。 神通無礙,
如此比像, 若如眾藥, 在於地上。
以見如是, 微妙之誼, 如來所建,
善權方便。 假使分別, 一善法事,
亦如天雨, 至若干形。 佛以法雨,
多所安隱, 普潤天下, 有所成就。
觀察其人, 堪任所趣, 佛之法誨,
景則一等。 譬如放雨, 墮草山巖,
及至中間, 無有不遍, 灌諸樹木,
若大叢林, 密雲四集, 天下豐羨。
設使世間, 行慈愍法, 常以經典,
飽滿天下。 以現世間, 令普安隱,
天雨藥草, 華實茂盛, 其藥樹木,
稍漸長大, 是為羅漢, 諸漏盡者。
諸緣覺品, 處于林藪, 我所說法,
無有塵垢。 無數菩薩, 志開總智,
周旋三界, 一切普行, 於眾會中,
演此大道, 猶如樹木, 日日滋長。
修進神足, 專達四禪, 若聞空慧,
心則解達。 放出光明, 無數億千,
是為大樹, 而復滋茂。 若諸聲聞,
不至滅度, 斯為世尊, 第一最說。
若此分別, 乃為講法, 猶如興雲,
而澍甘雨, 漸漸長育, 眾藥草木,
人民之華, 不可稱量。 一時之間,
說因緣法, 而為眾人, 現於佛道。
善權方便, 佛謂言教, 一切導師,
亦復如是。 斯諸說法, 為最究暢,
諸聲聞等, 皆當承是。 緣斯之行,
當得佛行, 此諸羅漢, 如是無異。
世尊演誼, 盡極於斯, 化諸小乘,
皆得佛道。」
佛復告大迦葉:「如來所教等化無偏,譬如日明廣照天下,光無所擇照與不照,高下深淺好惡香臭,等無差特。佛亦如是,以智慧光普照一切,五道生死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,慧無增減,隨心所解各得其所,本無三乘緣行致之。」
迦葉白佛:「設無三乘,何故得有菩薩、緣覺、聲聞?」
佛言:「譬如陶家埏埴作器,或盛甘露蜜,或盛酪蘇麻油,或盛醲飲食,泥本一等,作器別異所受不同。本際亦爾,一等無異,各隨所行成上中下。」
迦葉又問:「縱使別異,究竟合不?」
告曰:「當合明者解之,譬若有人從生而盲,不見日月、五色、十方,則謂天下無日月、五色、八方上下。有對說者,其人不信。若有良醫觀人本病,何故無目?本罪所種,離明眼冥體癭重病。何謂重病?風寒熱癖是則四病。便心念言:『斯人之疾,凡藥療之終不能愈。雪山有藥能療四病:一曰顯,二曰良,三曰明,四曰安,是藥四名。』於時良醫愍傷病人,為設方便即入雪山,採四品藥㕮咀搗合,以療其盲,目便見明。又加針灸消息補寫,斯人目睛內外通徹,覩日月光、五色、十方,爾乃取信。尋自剋責:『我之盲冥,無所見聞,自以為達。今眼得視,乃自知本愚蔽之甚也。今覩遠近高下,無喻我者。』時有五通閑居仙人,洞視徹聽身能飛行,心能知人所念,自知所從來生死本末,而具語曰:『卿莫矜高自以為達,仁在屋裏自閉不出,不知外事。人念卿善惡尚不能見;十里五里語言之音、或二十里擊鼓之音聲,猶不能聞;近一二里,自不躇步亦不能至;自觀未生胚胎所憶,亦不能識。有何通達稱無不見乎?今吾察卿身,冥中為明,明中為冥。』其人問曰:『作何方術得斯聖通?願垂慧誨。』仙人答曰:『當入深山閑居獨處,除諸情欲爾乃有獲。』即遵所訓捨家巖燕,一心專精無所慕樂,則得神通。爾乃自覺,察本所見不足言名,今得五通無所罣礙,甫自知本所見蔽闇。」
佛言:「如是當解此喻,人在生死五道陰蓋,不了本無則名曰癡。從癡致行,從行致識,從識致名色,從名色致六入,從六入致更,從更致痛,從痛致愛,從愛致受,從受致有,從有致生,從生致老病死憂惱苦患,罪應集會故謂盲冥。是以世尊愍傷其人,升降三界輪轉無際,不能自拔。觀於眾生心之根原,病有輕重,垢有厚薄,解有難易,覩見遠近,便見三乘,發菩薩心,至不退轉,無所從生徑得至佛,猶如有目得為神仙。其良醫者,謂如來也。不發大意,謂生盲也。貪、婬、瞋恚、愚癡六十二見,謂四病也。空、無想、無願、向泥洹門,謂四藥也。藥行病愈,則無有癡,名色、六入、所更、痛、愛、受、有、生、老病死憂惱苦患,皆悉除矣。志不作善亦不在惡,如生盲者還得兩目,謂聲聞、緣覺生死已斷,度於三界省練五道,自以通暢莫能喻者。臨欲滅度佛在前住,誨以要法發菩薩意,不在生死不住滅度,解三界空,十方一切如化如幻,如夢、野馬、深山之響,悉無所有無所希望,無取無捨無冥無明,爾乃深覩,無所不達見無所見,見知一切黎庶萌兆。」
於是頌曰:
「譬如日光曜, 遍照於天下,
其明無增減, 亦不擇好醜。
如來猶若茲, 慧等殊日月,
普化於十方, 亦不有增減。
若如彼陶家, 埏埴作瓦器,
或盛甘露蜜, 或受蘇油食,
計泥本一等, 為器各別異,
所受又不同, 因盛而立名。
人本亦如是, 無三界五道,
隨行而隨生, 展轉不自覺。
解空號菩薩, 中住則緣覺,
倚空不解慧, 則名為聲聞。
譬如人生盲, 不見日月光,
五色及十方, 謂天下無此。
良醫探本端, 見四病陰蓋,
慈哀憐愍之, 入山為求藥。
所採藥奇妙, 名顯良明安,
㕮咀而搗合, 以療生盲者,
消息加針灸, 病愈目覩明,
見日月五色, 乃知本淳愚。
人不了無本, 坐墮生死徑,
十二緣所縛, 不解終始病,
世尊現於世, 觀察三界原,
因疾而隨本, 各各開化之。
了空則菩薩, 意劣為緣覺,
畏厭生死苦, 故墜于聲聞。
自謂道德高, 無能有踰者,
所覩極究練, 無所憂弊礙。
猶如五通者, 號名曰仙人,
愍而告之曰, 卿故有蔽礙,
不能弘深奧, 於愚則為明,
在內不見外, 雖明故為愚。
數十里有聲, 耳則不得聞,
若人欲危害, 不知彼所念。
欲至外數里, 不躇步不到,
若生長大時, 不識胎中事。
五事表裏徹, 爾乃為悉達,
何以忍貢高, 自謂無等倫?
欲得五通者, 當處於閑居,
精思專念道, 爾能曉了此。
即尋奉所誨, 捨家入深山,
一心無穢慮, 便得成神仙。
若得至聲聞, 及獲緣覺乘,
自謂慧具足, 與佛等泥洹,
臨欲滅度時, 佛即住其前,
為現菩薩法, 三達無罣礙,
智慧度無極, 進善權方便,
度空無想願, 菩薩由是生。
四等心四恩, 用開化黎庶,
解一切如化, 幻夢野馬影,
深山響芭蕉, 三界無所有,
不執亦不捨, 無愚亦無明,
不生死泥洹, 悉等如虛空,
無見無不見, 乃覩一切本。
當爾時所見, 不造三界觀,
一切普平等, 所濟無有量。」
版权声明: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
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,仅供学习参考,并非权威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