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現在因果經
過去現在因果經卷第二
那时太子已经十岁,释迦族中有五百童子与他同龄。太子的堂弟提婆达多,其次是难陀,再次是孙陀罗难陀等;他们有的具备三十种好相,有的有三十一种好相,有的虽然有三十二相但相貌不分明;各自精通技艺,力气很大。当时提婆达多等五百童子听说太子精通各种技艺,名声传遍十方,互相议论说:“太子虽然聪明智慧,善于理解经书义理,但在力气方面,难道能胜过我们吗?”便想与太子比试勇力。
那时国王又寻访国中擅长射箭的人,召他前来教导太子。一行人来到后园准备射铁鼓,提婆达多等五百童子也都跟随前来。箭师递给太子一张小弓,太子含笑问道:“给我这个要做什么?”箭师回答:“想让太子射这个铁鼓。”太子又说:“这张弓力道太弱,再找七张这样的弓来。”箭师立即取来,太子手持七张弓,一箭射穿了七面铁鼓。
箭师随即禀告国王:“大王!太子已然通晓射艺,一箭之力贯穿七鼓,整个阎浮提无人能及。哪里还需要我当他的老师呢?”
那时净饭王听到这话后,心中非常欢喜,暗自想道:我儿子聪明,书论算数远近皆知;但他的射箭技艺,四方百姓还没有人知晓。于是下令太子和提婆达多等五百童子,又击鼓传令全国:太子萨婆悉达七日后将在后园比试武艺;百姓中有勇力者都可前来。到了第七天,提婆达多率领六万随从最先出城。当时有一头大象挡在城门口,大军都不敢前进。提婆达多问众人:为何停在此处不前进?众人回答:有一头大象堵在门口,大家都害怕,所以不敢前进。提婆达多听后,独自上前,用手击打象头,大象随即倒地;于是大军得以陆续通过。这时难陀也带领随从准备出城,军队缓慢前行。难陀问道:为何走得这么慢?众人回答:提婆达多用手击倒一头大象,倒在城门口,妨碍通行,所以走得慢。难陀便上前到象旁,用脚趾挑起大象,扔到路边;无数人围观。那时太子由十万随从前后簇拥着刚出城门,看到路边聚集的人群,便问:这些人在看什么?随从回答:提婆达多用手击倒大象挡在城门口,妨碍通行;难陀随后出来,用脚趾将象挑到此处,所以行人都在围观。太子于是心想:现在正是展现力量的时候。太子便用手举起大象,扔到城外,又用手接住,不让大象受伤;大象苏醒过来,没有痛苦。当时百姓惊叹前所未见。国王听闻此事,深感惊奇。
那时,太子、提婆达多、难陀以及四方民众都聚集到园林中。当时园内装饰华美,陈列着金鼓、银鼓、黄铜鼓、铜鼓和铁鼓各七面。提婆达多率先射箭,接连射穿三面金鼓;接着难陀也射穿三面鼓,在场众人纷纷赞叹。大臣们向太子禀告:“提婆达多和难陀都已射过,现在轮到太子了,请太子施展箭术。”如此请求三次,太子答道:“好。”又说道:“若要我来射这些鼓,这把弓力道不足,去找更强的来。”大臣们回答:“先王有一张良弓,现收藏在国库中。”太子说:“快去取来。”弓送到后,太子拉弓放箭,一箭贯穿所有鼓,接着射入池中使泉水涌出,最后更穿透了大铁围山。
这时提婆达多又和难陀一起摔跤,两人力气相当,不分胜负。太子走上前去,一手一个弟弟,把他们按倒在地,因为慈悲心的缘故没有让他们受伤疼痛。当时四面八方的百姓们看见太子有这样的力气,都高声赞叹说:净饭王太子不仅智慧超过所有人,连力气勇猛也是无人能比的。众人无不叹服,更加心生恭敬。
那时,白净王召集众臣商议道:太子现已长大成人,智慧勇气皆已具备,应当用四海之水为他举行灌顶仪式。他又下令通知其他小国国王:两月后的初八日举行太子灌顶大典,望诸位前来集会。到了二月初八,各国君主连同仙人婆罗门等,都如云般聚集而来。他们悬挂彩幡华盖,焚香散花,鸣钟击鼓,演奏各种音乐;用七宝制成的器皿盛满四海之水,众仙人依次顶礼后将水器传递给婆罗门;如此层层传递直至所有大臣,最后传到国王手中。国王便以宝瓶之水为太子灌顶,又将七宝印玺授予他,同时擂响大鼓高声宣告:今日立萨婆悉达为太子。此时虚空中诸天、龙王、夜叉及人非人等,奏响天乐异口同声赞叹:善哉!当迦毗罗卫国立太子之时,其他八国君主也在同日册立了各自的太子。
那时,太子向国王请求外出游玩,国王便允许了。当时国王便与太子及众臣子,前后护卫随从,巡视国界,继续前行;来到国王的田地,便停下休息,坐在阎浮树下,观看耕田的人们。那时净居天化身为一条蚯蚓,被乌鸦啄食。太子看见后,生起慈悲心,觉得众生可怜,互相吞食;随即思惟:“远离欲界的贪爱,如此乃至证得四禅境界。”烈日炎炎,树为之弯曲枝条,为太子遮荫。那时白净王四处寻找,询问太子的下落;随从回答:“太子现在在阎浮树下。”国王便与群臣前往那棵树所在之处,还未到达时,远远看见太子端坐思惟,又见那棵树弯曲为他遮荫,深感奇特。国王便上前握住太子的手问道:“你为何现在坐在这里?”太子回答:“看见众生互相吞食,实在令人悲伤怜悯。”国王听了这话,心中忧愁烦恼,担心他会出家,应当赶紧为他娶妻以取悦他,便呼唤道:“一起回国吧。”太子回答:“希望留在这里。”国王听了这话,心中想道:“阿私陀仙人昔日所说的话,太子今日恐怕要应验了。”国王随即流泪再次呼唤:“回国吧。”太子见父王如此,便跟随他回到住处。国王担心他忧愁,不愿留在家中,便增加歌舞伎女,以娱乐他。
那时太子十七岁,国王召集众臣商议道:太子如今已经长大,应该为他寻访合适的婚配对象。众臣回答:有一位释迦族的婆罗门,名叫摩诃那摩,他有个女儿叫耶输陀罗,容貌端庄,聪明智慧,才能出众,礼仪周全,具备这些美德,可以当太子妃。国王便说:既然如你们所说,那就娶她吧。国王回到宫中,命令宫中聪明有智慧的年长妇人:你们可以去摩诃那摩长者的家中,看看他的女儿,仪容礼节如何?在那里住满七天。领命后,她们便前往长者家中,在七天里详细观察了这位女子。回来后向国王报告:我看这女子容貌端庄,举止得体,无人能比。国王听了非常高兴,立即派人去对摩诃那摩说:太子已经长大,想为他娶亲。众臣都说:你的女儿贤淑美好,适合这门亲事,现在想请你答应。摩诃那摩回答国王的使者说:谨遵旨意。国王便命令众臣选好吉日,派遣上万辆车前往迎亲。到达王宫后,举行了完整的太子婚礼仪式,又增加了许多歌舞伎女,日夜娱乐。那时太子总是与王妃同行、同住、同坐、同卧,形影不离;但他从一开始就没有世俗的欲望,在安静的夜晚,只是修习禅定。国王每天询问宫女们:太子和王妃亲近吗?宫女们回答:没见到太子有夫妇之实。国王听了这话,忧愁不乐,又增加了更多歌舞伎女来娱乐太子;这样过了很久,太子仍不亲近王妃,国王深深怀疑他可能不能行男女之事。
那时太子听到宫女们的歌声,看到园林中花果茂盛,泉水清凉,忽然想外出游玩;便派宫女去禀告国王说:在宫里待久了,想暂时去园林游玩。国王听到这话,心中欢喜,暗自思量:太子大概是不喜欢在宫中行夫妇之礼,所以才要求去园林游玩。于是应允了,命令群臣:整修园林,清扫太子要经过的道路。太子随即来到国王面前,行跪拜礼后告辞离去。当时国王命令一位年长聪慧、善于言谈的大臣随从太子。那时太子在官员们前后簇拥下出了东门,国内百姓听说太子出宫,男女老少挤满道路,围观的人多如云集。这时净居天化作一位白发驼背、拄杖蹒跚的老人。太子就问随从:这是什么人?随从回答:这是老人。太子又问:什么叫老?回答说:这人曾经也是婴儿、孩童、青年,岁月流逝不停,直到身体衰败,形貌改变,气色衰退,消化不了饮食,气力虚弱,坐卧都很痛苦,剩下的日子不多,所以称为老。太子又问:只有这个人会老?所有人都是这样吗?随从回答:所有人都必定会这样。太子听了这话,心中非常苦恼,暗自思忖:日月如梭,光阴似箭,衰老如闪电般到来,这身体怎能长久依靠!我虽富贵,难道能例外吗?为何世人毫不畏惧?太子原本就不留恋尘世,又听闻此事,更加厌离;随即掉转车驾回宫,忧思不乐。国王听说后,心中焦灼忧虑,担心他出家修道;于是增添更多宫女,让太子娱乐。
那时,太子又过了一段短时间,请求国王允许他外出游玩。国王听到这话,心中感到忧虑,暗自思忖:太子之前外出,遇见老人后便忧愁不乐,如今为何又要请求外出?国王疼爱太子,不忍心违背他的意愿,勉强同意了。于是召集众臣商议道:太子前次出东城门,遇见老人,回来后就不高兴;现在他又请求外出游玩,我无法拒绝,只好再次答应。众臣回答道:应当再次严令城外各官员,修整道路,悬挂彩幡华盖,撒花焚香,使一切华丽庄严,不让任何污秽不净之物以及老人病患出现在道路两旁。
那时,迦毗罗卫城四门外各有一座园林,树木花果、浴池楼阁种种庄严,全都别无二致。国王询问群臣:城外这些园林,哪一处最为殊胜?群臣回答:城外诸园景观皆同等无差,如同忉利天欢喜园一般。国王又下令道:太子先前出游已从东门出城,今日可令其从南门出城。当时太子在百官引导下出城南门。净居天于是化作病人,身形枯瘦腹部鼓胀,喘息呻吟,骨瘦如柴面色蜡黄,浑身颤抖无法自持,由两人搀扶腋下立于路旁。太子随即问道:此乃何人?侍从答曰:此是病人。太子又问:何谓疾病?答曰:所谓患病者,皆因嗜欲无度、饮食失调,四大不调转而成疾,周身关节疼痛,气力虚弱,食少难眠,虽有手脚却不能自理,需借他人之力方能坐卧。太子以慈悲心观此病人,油然而生忧愁。复问道:唯此人如此,抑或人人皆然?答曰:一切众生无论贵贱,皆难免此病。太子闻此言,心中思忖:如此病苦人人难免,为何世人还沉溺享乐不知畏惧?如此转念间,顿生怖畏,身心震颤如水中月影摇曳。对侍从说道:此身实为众苦积聚,世人却于此中妄生欢愉,愚昧无知不觉不悟;今日何必再去园林嬉戏游玩?当即调转车驾返回王宫,独坐沉思闷闷不乐。国王询问侍从:太子今日出游可曾愉悦?侍从回禀:初出南门即遇病人,因此不乐回车而返。国王闻此心生忧虑,恐其生出离之念。便责问群臣:前次太子出东门遇老者致其不乐,朕故命尔等净治道路,勿令老病者现于街侧,为何今日南门又现病患?更令太子遭遇目睹。群臣回奏:臣等奉王严命,已令外司清除道上秽臭老病之人,互相督查未敢懈怠,不知何故突现病人,实非臣等之过。国王又问随行众人:尔等皆见路旁病人,究竟从何而来?侍从答道:不见来踪去迹,不知其源。此时国王对太子更生疑虑,唯恐其出家修道,便增添伎乐美女以悦其心,更欲令其对五欲生起贪恋执著。
那时有个婆罗门子弟,名叫优陀夷,聪明智慧,极有才辩。国王便请他入宫,对他说:太子现在不喜欢在世间享受五欲之乐,恐怕不久就要出家学道。你可以与他做朋友,详细讲述世间五欲的快乐,让他心动不愿出家。优陀夷随即回答说:太子聪明无人能比,所知的典籍学问都很渊博,都是我现在未曾听闻的,怎么能让我去说服他呢?好比用莲藕丝想悬挂须弥山,我也一样,终究不能改变太子的心。大王既然命令我作朋友,我自当竭尽所能。优陀夷接受国王命令后,便跟随太子,行住坐卧都不敢远离。国王又挑选了众多聪明智慧、容貌端正、善于歌舞、能迷惑人心的歌女,让她们精心装扮,光彩照人,全都派去侍奉太子。
这时,太子又过了些时日,请求国王允许出游。国王听到这番话,心中暗想:“优陀夷既是太子的好友,如今出游,或许会比之前更好,不会再厌倦世俗之乐而出家。”想到这里,便答应了。国王又召集众大臣,对他们说:“太子现在再次请求出游,我不忍拒绝,已经同意了;太子之前从东门和南门出去,已经见到了衰老和疾病,回来后总是忧愁;这次应该让他从西门出去。我担心他回来又会不快乐;但优陀夷是他的良友,希望这次出游回来,不会再那样。你们要好好修整道路、园林、楼台,使它们庄严整齐,香花幡盖要比之前多几倍,不要让道路两旁再有衰老、疾病和污秽之物。”大臣们接受命令后,立即通知外司,严格修整道路和园林,使其光彩华丽远超往常。国王又事先送去许多美妙的歌舞女子,安置在那园林中;又命令优陀夷说:“如果路边有不祥之事,可以用方便之法取悦他的心。”并命令众臣子随从太子,都要留心观察,若有不吉之事,立即驱赶远离。
那时,太子与优陀夷在百官簇拥下,焚香散花,奏乐前行,从城西门而出。净居天暗自思量:先前在另两座城门显现老病之相,众人皆见,致使白净王责罚侍从与守城官吏。如今太子出城,王命森严,我若显现死相令众人目睹,必增君王震怒,恐将滥及无辜;今日所示现之相,唯令太子与优陀夷二人得见,使其余随从免受责难。心意既定,便从天而降,化作亡者——四人抬着灵柩,各色香花覆盖尸身,亲族老幼啼哭相送。太子与优陀夷独见此景。太子问道:此为何物?为何以香花装饰,又有人群哭泣相送?优陀夷因王命所限,默然不答。如是三问,净居天王以威神力令优陀夷不自觉答道:是亡者。太子追问:何谓死亡?优陀夷答:所谓死者,命风摧体,神识离散,四肢百骸,知觉尽失。此人生前贪恋五欲,吝惜钱财,苦心经营,只知聚敛,不悟无常;今朝撒手人寰,纵为父母亲眷所深爱;气绝之后,形同草木,恩爱情仇,皆成两隔。这般死亡,实可哀悯。太子听闻,心中惊惧。复问优陀夷:唯此人当死?余者亦然?答道:一切世人,终归此途,无分贵贱,皆难幸免。
太子天性淡泊宁静,难以动摇,听闻这番话后,内心再难平静。他低声对优陀夷说:世间竟有死亡这般痛苦,人们怎能在此中放纵享乐,心如木石不知畏惧?随即命令御者调转车驾回宫。御者回答:先前已过两道宫门,未达园林便中途折返,必令大王严加责罚;如今岂敢再犯?优陀夷对御者说:如你所言,确不应就此返回。于是继续前行至园林,只见香花宝盖交叠,乐伎们奏响天籁;舞姬容貌端正,宛若天宫玉女,在太子面前竞相献舞,企图以曼妙舞姿扰动其心。太子心志坚如磐石,不为所动,步入园中于树荫下静坐,屏退侍从,端坐冥想,忆起昔日阎浮树下远离欲界,乃至证得四禅境界的修行历程。
那时,优陀夷来到太子面前,这样说道:大王吩咐我与太子结为朋友。朋友相处之道有三要点:一见到过失就直言劝诫;二见到善行便由衷欢喜;三身处困境时不离不弃。现在我要诚心进言,请勿责怪。自古以来乃至当今的国王们,都是先享受五欲之乐,后来才出家修行。太子为何完全舍弃这些?人生在世应当随顺世道,没有抛弃国家去学道的人。恳请太子享受五欲,生下子嗣继承王位。
太子回答道:正如你所说,但我并非因为舍弃国家才如此,也不是说五欲没有快乐;只因畏惧老病死苦,才不敢贪恋五欲。你刚才说古时诸王先享五欲后出家,这些国王如今在哪里?由于贪爱欲望,他们或堕地狱,或为饿鬼,或转畜生,或生人天。正因为有这种轮回之苦,我才要远离老病死的苦难。你现在为何还要劝我沉溺其中?
优陀夷虽然竭尽辩才劝导太子,却无法使他回心转意,只得退下回到住处。太子随即命令备车回宫。众伎女和优陀夷都忧愁悲戚,面容哀伤如同新丧至亲。太子回到宫中,内心比往常更加悲痛。
那时,净饭王召来优陀夷,问道:"太子今天出游,可还愉快?"优陀夷回答:"刚出城不远,就遇到一个死人,也不知他从哪里来,太子和我同时看见了。太子问我:'这是什么人?'我也不清楚,就回答说是个死人。"净饭王随即又问随从们:"你们在西城门外看见死人了吗?"随从们回答:"我们没看见。"国王听了这话,心里顿时明白,暗自思忖:"只有太子和优陀夷两人看见,这必是天意,不能怪罪大臣们,看来阿私陀仙人的预言要应验了。"想到这里,他心中十分忧虑,便增添更多歌舞伎女来取悦太子;又每天派人安慰劝导太子,对他说:"国家迟早是你的,为何忧愁不乐呢?"国王还严厉命令那些歌舞伎女,要日夜取悦太子,不得懈怠。
当时净饭王虽然明白这是天意而非人力所能改变,但由于深爱太子,仍忍不住开口。他心中暗想:太子先前已出过三道城门,如今只剩北门未曾出过,想必不久又会请求出游;应当再度装饰那片郊外园林,使其加倍光彩绚丽,避免出现任何令人不悦的景象。如此思虑后,便将详细指令传达给众臣。净饭王又在心中祈愿:太子若从城北门出行时,唯愿诸天莫再显现不祥之兆,免得我儿再生忧愁烦恼。发愿完毕后,随即命令御者:太子若出宫门,务必让他乘马而行,使他能环顾四方,得见百姓们华美庄严的装扮。
那时,太子向国王请求外出游观。国王不忍拒绝,便让优陀夷和其他官员随从护卫,一行人出了城北门。到达园林后,太子下马,在一棵树下休息,屏退侍从,端正静坐,思索世间老病死的痛苦。这时净居天化身为一位比丘,身着法衣手持钵盂,手执锡杖,眼睛看着地面行走,来到太子面前。太子见到后问道:你是何人?比丘回答:我是比丘。太子又问:什么是比丘?答道:能破除烦恼之贼,不再受轮回之身,所以称为比丘。世间一切都是无常脆弱的,我所修习的是无漏圣道,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,永远达到无为境界,抵达解脱彼岸。说完这些话,比丘在太子面前显现神通,腾空而去。当时所有随从官员都看见了这一幕。太子见到这位比丘,又听其详说出家的功德,与自己早已生起的厌离欲望之心相契合,便高声说道:善哉!善哉!人天之中,唯此最为殊胜,我定要修习此道。说完这话,立即要马返回王宫。那时太子心中充满欣喜,暗自思量:我之前见到老病死的痛苦,日夜担忧被其所迫;如今见到比丘,启发了我,指明了解脱之路。想到这里,便开始思考寻求出家的因缘。
那时,净饭王问优陀夷:太子今日出游,可还愉快?优陀夷回答:太子出行时,沿途未见任何不祥之兆;抵达园林后,独自坐在树下,远远望见一位剃除须发、身着染色僧衣的人来到面前交谈。交谈结束后,那人腾空而去,无人知晓他们谈论了什么,太子便整装返回。当时他面容欢喜,回宫后才显忧愁。净饭王听闻此言,心生疑虑,不明此为何种征兆,深感苦恼,暗自思忖:太子必是决心出家修道,可他娶妃已久却无子嗣。我今当命令耶输陀罗设法延续王室血脉;更须严加防范,莫让太子悄然离去。如此思虑后,便立即向耶输陀罗下达敕令。耶输陀罗闻令,心怀羞愧,默然遵命,从此行住坐卧不离太子左右。国王又增添众多妙龄歌女,以取悦太子。
那时太子年已十九岁,心中暗自思量:如今正是出家修行之时。于是他来到父王居所,威仪端庄犹如帝释天前往梵天处。侍从见到后禀告国王:太子正朝大王居处而来。王闻此言悲欣交集。太子行至殿前,恭敬顶礼;国王立即拥抱太子,命他就座。太子坐定后向父王禀白:世间恩爱相聚终有别离,恳请父王准许我出家求道。愿令一切众生都能解脱爱别离之苦。祈请父王应允,莫加阻挠。净饭王听闻太子这番话,心如刀绞,犹如金刚杵击碎山岳,全身颤抖不能安坐。他紧握太子双手哽咽难言,泪流满面,久久才低声说道:你且打消出家念头。为何如此?正当青春年少,王位尚无继承人,怎能抛下我毫不顾念。太子见父王垂泪不允,只得返回居所,仍念念不忘出家之志,心中愁苦难以释怀。
那时,迦毗罗卫国的占相大师们预测得知:太子如果不出家,再过七天,就会成为转轮圣王,统治四方天下,七种宝物自然出现。他们各自将所知的预言禀告国王说:释迦族即将在这片土地兴盛。国王听后心生欢喜,立即命令众臣和释迦族人:你们可听到占相师这样说了?要日夜轮流守护太子,在城四门每门布置千人;城外方圆一由旬内,也要安排巡逻人员严密防护。又命令耶输陀罗和宫内侍从加强戒备,只要度过这七天,不让他出家即可。
这时国王又来到太子住处,太子远远望见,便上前迎接,恭敬地礼拜父王双足,问候起居安康。国王对太子说:我曾听阿私陀仙人和众位占相师的预言,加上种种祥瑞征兆,知道你确实不愿久居尘世。但王位继承事关重大,望你能为我留下子嗣,之后再去修行,决不阻拦。太子听闻父王这番话,心中思量:父王之所以苦心挽留,无非担忧王位无人继承。想到这里便回应道:谨遵父命。随即以左手轻点王妃腹部,耶输陀罗顿时感觉身体异样,自知已有身孕。国王听到太子应允,大喜过望,以为七日内太子必定无法得子,只要过了期限,转轮王位自然降临,太子也就不会出家了。
那时太子心中暗想:我已经十九岁了,现在是二月七日,应当设法寻求出家。为什么呢?现在正是时候,父王的愿望也已经实现。这样想完,他身上放出光明,照耀四天王宫殿,甚至照到净居天宫,但人间看不见这光芒。那时诸天看见这光,都知道太子出家的时候到了;就下来到太子面前,恭敬行礼,合掌说道:无量劫来所修行的愿力,现在正是成熟的时候。太子回答诸天说:正如你们所说,现在正是时候;但父王命令内外官员严密防守,我想离开却无法做到。诸天说道:我们自然会设法让太子出去,不让人知道。诸天就用神力让所有官员都昏沉睡去。
那时耶输陀罗在睡梦中做了三个噩梦:第一是梦见月亮坠落地面;第二是梦见牙齿脱落;第三是梦见失去右臂。做完这些梦后,她在睡梦中惊醒,心中充满恐惧。她对太子说:我在睡梦中做了三个不祥的梦。太子问她:你梦见了什么?耶输陀罗便详细讲述了梦境。太子说:月亮仍在天上,牙齿并未脱落,手臂也还在身上,可知这些梦境都是虚幻不实的,你现在不应无端恐惧。耶输陀罗又对太子说:我暗自思量这些梦境,必定是太子将要出家的征兆。太子又回答:你只管安心睡觉不要多想,我绝不会让你遭遇不祥之事。耶输陀罗听完这番话后,便重新入睡。太子随即从座位起身,环顾歌舞伎女和耶输陀罗,见她们都像木偶一般,如同空心芭蕉毫无实质;有人斜靠在乐器上,手脚垂地互相枕卧,流着鼻涕眼泪,嘴角淌着口水。太子又仔细观察妻子和歌舞伎女,看见她们的身体不过是头发指甲、骨髓脑浆、骨头牙齿、骷髅皮肤、肌肉筋脉、脂肪血液、心肺脾肾、肝胆肠胃、屎尿唾液,外面包着皮囊,里面装满污秽,毫无可贵之处;勉强用香料熏染,用花彩装饰,犹如借来的东西终要归还;生命不过百年,睡眠已消耗一半,又充满忧愁烦恼,真正快乐寥寥无几。世人为何总是目睹这些,却不觉悟,还在其中贪恋淫欲?我现在应当效法古佛所修之道,赶紧远离这熊熊燃烧的火宅。
那时太子思虑完毕,到了后半夜,净居天王和欲界众天神布满虚空,齐声对太子说:内外眷属都已昏沉睡去,现在正是出家之时。太子随即亲自来到车匿住处;因天神加持,车匿自然醒来。太子对他说:你去为我备好犍陟马。
车匿听闻此言,全身颤抖,心中犹豫:既不愿违背太子命令,又畏惧国王严令。思量许久,流泪说道:大王慈命如此严厉;况且现在不是出游时节,也不是降伏怨敌之日,为何要在后半夜突然索马,打算前往何处?
太子又对车匿说:我如今要为一切众生降伏烦恼怨贼。你不应违背我的心愿。车匿放声痛哭,想令耶输陀罗及众眷属都察觉太子即将离去。但因天神之力,众人仍昏沉酣睡。车匿只得牵马而来。
太子缓步上前,对车匿和犍陟说道:一切恩爱终有别离;世间俗事容易达成,出家因缘却难成就。车匿听后默然不语。这时犍陟也不再发出嘶鸣。
那时,太子看见晨光初现,周身放出光明,普照十方世界,发出狮子般的宣言:过去诸佛的出家方式,我今天也要如此效仿。于是众天神捧起马的四蹄,同时接引车匿;帝释天手持宝盖跟随在后,诸天神即刻让城北门自然开启,毫无声响;太子便从城门走出,虚空中的天神们赞叹着随行。那时,太子又发出狮子般的誓言:我若不能断除生老病死、忧悲苦恼,绝不回宫;我若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又不能转动法轮,就绝不与父王相见;若不断尽恩爱之情,终不回去见摩诃波阇波提和耶输陀罗。当太子立下此誓时,虚空中的天神们赞叹道:善哉!此话必定兑现。到了天亮时分,所行之路已过三由旬。那时,众天神随从太子到达此处后,所办之事已完成,忽然隐没不见。
那时,太子继续前行,来到跋伽仙人苦修的林中。太子见这园林幽静,没有喧闹,心生欢喜,身心舒畅。他下马拍着马背说:难为你的事,你已经完成了。又对车匿说:马跑得快如金翅鸟王,你一直跟随,不离我左右;世间人有的心善却行动跟不上,有的有力气却心不配合;你如今心意行动都不违背。还有,世人多趋附富贵;我舍弃国家来到这林中,只有你一人能跟随我,实在难得。我现已到达清净处,你和犍陟可以回宫了。车匿听了这话,悲痛哭号,昏倒在地上,不能自持;犍陟听说要被遣回,屈膝舔太子的脚,泪如雨下。车匿回答说:我怎能忍心听太子说这样的话?我在宫中违背大王的命令,擅自让犍陟跟从太子,导致今天来到这里。父王和摩诃波阇波提失去太子,必定忧愁烦恼;宫中内外也会骚动。而且这里多险难,猛兽毒虫横行,我怎能舍弃太子独自回宫?太子回答车匿说:世间法则是独生独死,哪会有伴?还有生老病死诸苦,我怎能与它们为伴?我今为断除诸苦才来此处。待苦断尽,才与一切众生为伴。我现在诸苦未离,怎能与你作伴?车匿又说:太子从小长在深宫,身体手足都柔软,睡的床褥无不细滑;怎能突然踩踏荆棘瓦砾泥土,睡在树下?太子回答:确如你所说,若我住在宫中,可免荆棘之苦;但老病死苦终会袭来。车匿听了太子这番话,默默流泪,呆立不动。
那时,太子向车匿要过七宝剑,发出狮子般的吼声:过去诸佛为成就无上正等正觉,舍弃华服装饰,剃除须发;我今亦当效法诸佛。说完便解下宝冠与髻中明珠交给车匿,嘱咐道:将此宝冠明珠呈于父王足下,代我禀告:我今非为贪图天界享乐而出家,亦非不孝父母,更无怨恨嗔怒之心,唯因畏惧生老病死之苦,为断除这些而来。愿父王欢喜相助,莫在吉祥时刻再生悲伤。若父王说我出家时机未到,你便禀告:老病死亡岂会择时?纵是少壮之年,谁能幸免?若父王责问:当初约定得子方许出家,如今未有子嗣何以离去?又为何不辞而别?你当如实回禀:耶输陀罗早已有孕,王可亲自查问。昔日约定并非专断。古来转轮圣王厌倦王位者,入山林出家修道,从未中途返俗;我今亦如是,若未证菩提,誓不还宫。所有眷属皆对我深怀恩情,望你善加劝解,莫让他们平添忧愁。
太子又解下身上璎珞,交给车匿说:你替我拿着这些璎珞,转交给摩诃波阇波提,告诉她:我为斩断苦难根源才离开王宫追求解脱,愿她不要因我的离去增添痛苦。接着取下其余饰品交给耶输陀罗,说道:人生在世难免承受爱别离苦,我出家修行正是为了灭除这些痛苦。莫要因我长久忧伤,其他亲属也应如此。
车匿听完这番话,悲恸欲绝。他不忍违背太子命令,跪地接过宝冠、明珠璎珞等饰物,含泪说道:听闻太子这般宏愿,我浑身战栗。纵使铁石心肠之人闻此,也当心生悲悯,何况我这自幼侍奉之人?恳请太子回心转意,莫令父王、摩诃波阇波提、耶输陀罗等亲族悲痛欲绝。若您决意不返,求您别在此处抛弃我。我愿永远追随太子,绝不离去。倘若独自回宫,大王必定责问:为何丢下太子独自归来?教我如何答复?
太子答道:不必如此言语。世间聚散本是无常,我出生七日便与母亲阴阳永隔,何况他人?莫要过分眷恋,你且带着犍陟回宫去吧。再三命令之下,车匿仍不肯离去。
这时,太子用锋利的剑自己剃去了胡须和头发。随即发愿说:现在剃落须发,愿与一切众生,断除烦恼及习气障碍。天帝释接过他的头发离去。虚空中众多天神烧香散花,异口同声赞叹说:善哉!善哉!这时,太子剃除须发后,看见自己身上穿的衣服仍是七宝所成,心中想到:过去诸佛出家的规矩,所穿衣服不应如此。这时净居天在太子面前化现为一个猎人,身披袈裟。太子看见后,心中非常欢喜,就对他说:你所穿的衣服,是寂静的服装,是过去诸佛的标志;为何穿着它来做杀生之事?猎人回答说:我穿袈裟是为了引诱鹿群,鹿看见袈裟就会靠近我,我就能捕杀它们。太子又说:如你所说,穿这袈裟只是为了杀害鹿群,不是为了求解脱而穿它。现在我愿用这七宝衣与你交换,我穿这袈裟,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,断除他们的烦恼。猎人回答说:善哉!如你所愿。就脱下宝衣交给猎人;自己披上袈裟,依照过去诸佛所穿的规矩。这时净居天恢复梵天身形,升上虚空,回到自己的居所。
这时天空中出现了奇异的光芒;车匿看到后,心中感到非常奇特,感叹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:现在这种祥瑞的征兆,绝非小事。车匿看到太子剃除须发、身穿法衣,确信太子决不会再回头;他悲痛欲绝倒在地上,懊恼万分。这时太子对他说:你现在应该放下悲伤忧愁,返回王城,详细传达我的心意。太子说完便缓缓前行;车匿抽泣着,以头触地行礼,直到远远望不见太子的身影才起身;他全身颤抖不能自持,回望犍陟和那些华丽的饰品,呜咽悲泣,泪流满面;随后牵着犍陟,拿着宝冠和那些装饰品,车匿嚎啕大哭,犍陟也发出悲鸣,沿着来路返回。
那时,太子来到跋伽仙人居住的地方。林中的鸟兽看见太子,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。跋伽仙人远远望见太子,心想:这是哪位天神?是日月天,还是帝释天?便带着徒众前来迎接太子,深怀敬意地说道:善来,仁者。太子见这些仙人内心柔和,举止端庄,便走到他们的住处。仙人们都失去往日威仪的光彩,一同请太子就座。
太子坐下后,观察这些仙人的修行:有的穿草衣,有的披树皮树叶;有的只吃草木花果,有的每日一食,或两三日一食,如此忍受饥饿;有的侍奉水火,有的崇拜日月;有的单脚站立,有的睡在尘土中,有的卧在荆棘上,有的躺于水火旁。
太子见此苦行,便问跋伽仙人:你们这般苦修实在奇特,究竟想求得什么果报?仙人回答:我们苦修是为了升天。太子又问:天界虽乐,福报享尽仍会堕入轮回,终归是苦。你们为何要修苦因求苦果?太子心中感叹:商人为求珍宝冒险出海,国王为夺疆土兴兵征战,如今仙人为生天而苦修。这样想着,便默然不语。
跋伽仙人就问太子:您为什么沉默不语,是我们的修行方法不正确吗?太子回答:你们的修行确实很艰苦,但这样追求结果,终究摆脱不了痛苦。太子和仙人们这样反复讨论,直到太阳西沉。太子便在那里住了一晚,到了第二天早晨,又思考道:这些仙人虽然修习苦行,都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。我不该继续留在这里。于是向仙人们告别准备离开。众仙人对太子说:您来到这里,我们都很欢喜,让我们的威德更加兴盛。现在为什么突然要走?是我们失了礼节?还是有人冒犯了您?有什么原因不能留下呢?太子回答:不是你们有过错,主客礼仪也很周到,但你们的修行只会增加痛苦的根源;我学道是为了断除苦的根本,所以必须离开。仙人们私下议论:他所追求的道极为广大,我们怎么留得住他呢?
那时有一位仙人,精通相面之术,对众人说:这位贤者相貌圆满,必当证得一切种智,成为天人之师。众人便一同来到太子面前,说道:我们修行的法门与您不同,不敢挽留;您若要离开,可向北行,那里有位大仙名叫阿罗逻和迦兰,您可前去与他论道;我看您也未必会久住那里。于是太子便向北行进。众仙人见太子离去,心中惆怅,合掌相送,直至望不见身影方才返回。
那时太子离开王宫后,到了天亮时分,耶输陀罗和宫女们从睡梦中醒来,不见太子,悲哭号泣,随即去禀告摩诃波阇波提说:今早忽然不见太子踪影。摩诃波阇波提听到这话,昏闷倒地。消息就这样层层传递,直到国王那里。国王听闻此言,僵立无声,失魂落魄,如同四肢被废,整个王宫内外都是如此。
大臣们立即前去查看太子住处,巡视宫城,发现北门自然敞开,又不见车匿和犍陟。他们问守门人:谁开了这门?互相推诿查问,都说不知;又问守卫,也不明白此门为何而开。这时大臣们心想:北门既开,太子必定从此出去,应尽快寻找太子下落。
于是国王下令派出千乘万骑,四面八方追寻太子。但因天力所障,众人迷失方向,不知太子的去向,只得返回禀报国王:四处搜寻,不知太子所在。
那时,车匿牵着犍陟马和太子的饰品,一路哭泣着返回。城中百姓见此情景,都惊讶不已,纷纷围上来问车匿:“你把太子送到哪里去了?为何只有你和犍陟回来?”车匿听到这些问话,更加悲痛欲绝,无法回答。人们虽然看到犍陟马佩戴着七宝装饰的鞍具,却不见太子踪影,就像看到死人装饰着花彩一般。
车匿进入王宫时,犍陟悲伤嘶鸣,马厩里的群马也跟着哀鸣。侍从们禀告摩诃波闍波提和耶输陀罗:“车匿只带着犍陟回来了。”她们听后,倒在地上痛哭,心想:“现在只听到车匿和犍陟回来的消息,却听不到太子归来的声音。”摩诃波闍波提说道:“我抚养太子长大,他却突然离开我,不知去向。就像果树开花结果,却在成熟时落地;又像饥饿的人遇到美食,刚要享用,却突然打翻。”耶输陀罗也说:“我与太子形影不离,如今他却抛下我,不知去向。古时诸王入山学道,都会带着妻子,不会轻易分离。世间之人,一旦相识,便不会相忘;夫妻之情,恩爱深厚,为何他却如此薄情?”
她们质问车匿:“宁可和智者结怨,也不愿与愚人亲近。你这愚痴之人,偷偷把太子送到哪里去了?让释迦族不再兴盛!”又责备犍陟:“你载着太子出宫时悄无声息,如今空返,为何悲鸣?”
车匿回答:“请不要责备我和犍陟。这一切都是天意,非人力所为。那晚,夫人和宫女们都昏沉睡去,太子命令我备马。我高声劝阻,希望能惊醒她们,但无人察觉。城门平时开启声响传四十里,那时却悄然自开,毫无声息——这难道不是天意吗?出城时,天神托起马蹄,带着我飞越虚空,无数天人跟随,我怎能阻止?天亮时,我们走了三逾阇那,到了跋伽仙人的住处,还有更多奇异之事,请听我说……”
“太子抵达跋伽仙人的苦行林后,下马抚摸马背,命我回宫。我本想跟随,但太子坚决不允。他又从我手中取走七宝剑,高声说道:‘过去诸佛为证菩提,舍弃饰物,剃除须发,我今亦当效法。’说完便摘下宝冠和明珠,让我带回献给国王;又将璎珞交给摩诃波闍波提,其余饰品给耶输陀罗。我虽听到这些吩咐,仍不愿离去。太子随即用利剑自剃须发,天人从空中接走断发。他继续前行,遇到猎人,用七宝衣换取袈裟,顿时虚空大放光明。我见太子改换装束,深知他心意已决,无法挽回,便昏倒在地,懊恼万分。最后,太子进入跋伽仙人住所,我只好与他告别归来。”
“这些奇异之事,皆因天力,非关人事,请勿责备我和犍陟。”摩诃波闍波提和耶输陀罗听完车匿的叙述,稍得宽慰,沉默不语。
那时,净饭王从昏迷中苏醒过来,立即召见车匿,质问他:我早已严令内外官员看守太子,就是怕他出家。你为何要让释迦族承受这般痛苦?竟敢擅自备好犍陟,协助太子偷偷离去?车匿听后极为惶恐,跪地禀告:太子出城实在不是我的过错,恳请大王容我详细说明。随即他将太子的宝冠和髻中明珠呈放在王足下,并转达太子的话:这顶宝冠和明珠献给父王,七宝璎珞赠与摩诃波阇波提,其余饰物交给耶输陀罗。
国王见到这些物品,悲痛欲绝。即便是草木石头也会动容,何况父子情深。车匿将事情经过详细禀告:太子嘱咐我,若父王质问"当初约定要有子嗣才许出家,如今未有子嗣为何离去?临走为何不辞而别?"请代为回答——耶输陀罗早已有孕,大王一问便知。昔日约定如此,并非擅自做主。
净饭王立即派人询问耶输陀罗:太子说你早有身孕,可是真的?耶输陀罗恭敬回答:确实如此。当日大王驾临宫中时,经太子点触,我便觉有孕。国王听闻倍感惊奇,暂时缓解了忧愁,暗自思忖:先前允许太子得子后出家,本以为七日内绝不可能有子嗣,届时转轮王位自然能留住他。岂料未满七日竟真有孕事,都怪自己智谋短浅,设下的计策留不住人。轻率立约,如今追悔莫及。太子谋略远超常人,今日之事想必也有诸天护法暗中相助,实在不该责怪车匿。
那时,净饭王心中思量:太子出家已无法挽回,即便再设其他方法,也留不住他。虽然舍弃国家出家修行,但已有子嗣,不会断绝血脉。我应当嘱咐耶输陀罗,好好照料她腹中的孩子。净饭王情深意切,对车匿说:我现在要去找寻太子,不知他此刻究竟在何处?他既然已经舍弃我去修道,我又怎能独自苟活,定要追随他的踪迹。
这时,国师和大臣听说国王要外出寻找太子,一同前来劝谏:大王不必如此忧恼。为何这样说?我们观察太子的相貌,知道他过去世早已修习出家之道。即使让他做帝释天王,他也不会留恋,更何况如今的转轮王位怎能留住他?大王难道不记得太子刚出生时,行走七步举手宣称:我此生已尽,是最后之身。当时梵天王、帝释天都前来侍奉。如此殊胜之人,怎会贪恋世间?
他们又对国王说:昔日阿私陀仙人为太子看相,预言他十九岁时将出家修道,必定成就一切种智。如今时机已到,大王为何还要忧愁?况且大王曾严令内外守护太子,唯恐他出家,但众天神却引导他出城。这等事绝非人力所能阻挡。恳请大王心生欢喜,莫要忧愁,不必亲自外出。若仍挂念太子,我们愿与大臣一同寻访他的下落。
国王听了这话,心中暗自思量:我知道太子虽然难以劝回,但也不忍心就此放弃,不再追赶。现在应当让太师和大臣再去寻找一次。于是回答太师和大臣说:很好!你们去吧。整个王宫内外,人人心中苦恼,盼你们速去速回。于是太师和大臣便告辞出发,追寻太子而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