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
修禪波羅蜜大意第一(從此盡今一卷,大段有五,並是商略禪波羅蜜,攝一切佛法,靡所不該,欲開發行者起深信樂,歸宗有在。是中悉未論修行入證之相。)
现在说明菩萨修习禅定波罗蜜的目的有两个:一是辨别错误;二是明确正确目的。
第一、辨明邪误:有十种修行者,因发心修禅的方式不同,多数堕入偏邪歧途,不能进入禅波罗蜜法门。是哪十种?
为了追求利益和供养而发心修禅,多半属于引发地狱之心的行为。
二、怀着虚伪之心,为了博取名声和赞誉而修行禅定,大多属于鬼神之心。
三、为了亲属的缘故发心修禅,大多属于发畜生心。
四、因为嫉妒别人比自己强而发心修禅,大多属于修罗心的表现。
五、因畏惧恶道的痛苦果报,停止一切不善行为,发心修习禅定,多属于发心之人的境界。
六、行善使人内心安宁快乐,因此发心修禅,大多属于追求六欲天境界的动机。
七、为了获得权势自在而修行禅定,大多属于发魔罗心。
八、为了获得快速通达的智慧和利益而发心修禅,大多属于外道的发心。
九、为了投生梵天而修禅定,这属于引发色界和无色界心。
为了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,快速达到涅槃境界,因此发心修行禅定,这属于发出二乘菩提心。
这十种修行人,虽然善恶有别、束缚解脱不同,但都缺乏大悲心与正见,发心不正,偏执两边,不能契入中道。若以此等心态修习禅定,终究不能与禅波罗蜜法门相应。
其次,详细说明菩萨修行者修习禅定波罗蜜的要义,分为两部分:一是先阐明菩萨发心的情形;二是具体说明菩萨修习禅定的目的。
第一,什么是菩萨发心的表现?所谓发菩提心。菩提心,就是菩萨以中道正观,如实了知一切法相,怜悯一切众生,生起大悲心,发起四弘誓愿。四弘誓愿指的是:
一、让未得度化的人得到度化,也叫誓愿度尽无边众生。
二、让尚未理解的人理解,又叫做誓愿断除无尽烦恼。
三、让不安的人得到安宁,也可以说发愿要了知无穷无尽的佛法门径。
四、让尚未证得涅槃的人获得涅槃,也说要誓愿成就无上佛道。
这四种方法对应四谛。因此《缨络经》说:未度苦谛的使其度苦谛,未解集谛的使其解集谛,未安道谛的使其安道谛,未证灭谛的使其证灭谛。
这四种法如果在声闻、缘觉二乘修行者心中,只被称为谛,因为他们能正确无误地观照真理;如果在菩萨心中,则另有弘誓的称号。为什么呢?菩萨虽然明白这四种法本质空寂,但为了利益众生,以善巧方便运用这四种法,其心量广大,所以称为弘。怀着慈悲怜悯之心,立志追求这四种法,心如金刚般坚定,制伏心念不退转不沉没,必定要达成圆满,所以称为誓愿。修行者如果能完整发起这四种大愿,善巧了知四种心念,统摄一切心念,一切心念即是一心,也不执着于一心而具备一切心念,这就叫清净菩提心。因这心念生起,得名菩萨。所以《大智度论》偈颂说:
若最初发心时,立誓愿成佛道, 便已超越世间,堪受世间供养。
第二,明确说明菩萨修行人修习禅定的目的。大菩萨既然已经发起菩提心,考虑到要圆满实现四弘誓愿,就必须实践菩萨道。为什么呢?有愿望而没有行动,就像想要渡人到彼岸,却不肯准备船只,要知道他将永远停留在此岸,终究无法到达。如同病人需要药物,得到了却不服用,要知道这病人必定不会痊愈。如同穷人需要珍宝,看见了却不获取,要知道他将永远贫穷困乏。如同想要远行,却不上路,要知道这人永远到不了目的地。菩萨发下四弘誓愿,却不修习四种行持,也是如此。
他又这样想:我现在应当修习什么法门来行菩萨道,才能迅速圆满这四种大愿?随即明白唯有安住于甚深禅定,方能圆满这四种大愿。为什么呢?因为若不具备六种神通和四种无碍辩才,又用什么方法来度化众生呢?要修得六种神通,非依禅定不能显发,所以佛经上说:深入修习禅定,便能获得五种神通。要断除烦恼,没有禅定就无法生起智慧。从禅定中生发的智慧,才能断除烦恼结使。缺乏禅定的智慧,犹如风中的灯火容易熄灭。想要了知佛法真谛,应当明白一切功德智慧都包含在禅定之中。正如《大智度论》所说:诸佛成就佛道、转妙法轮乃至进入涅槃,所有一切殊胜功德都源自禅定。
再者,菩萨进入无量义处的三昧境界,专注一心便能具备万种修行,能够了知一切无量的法门。若想圆满无上的佛道,若不修习禅定,连色界、无色界及三乘的圣道尚且无法证得,何况能获得无上的菩提觉悟?应当明白,想要证得无上微妙的觉悟,必须先进入金刚三昧,如此诸佛的教法才会现前。菩萨如此深入思惟,确知禅定能圆满四种大愿,正如《摩诃衍》偈颂所说:
禅是利智的宝藏,也是功德的福田。 禅如清净的水,能洗去欲望的尘埃。 禅是金刚铠甲,能抵挡烦恼之箭。 虽未证得无为,涅槃的功德已得一分。 获得金刚三昧,能摧毁烦恼之山。 得六神通力,能度化无量众生。 喧嚣的尘埃遮蔽天日,大雨能将其淹没。 散乱之心如风扰动,禅定能将其平息。
这偈子说的是,通过修习禅定,就能实现四个愿望。
有人问:菩萨若要圆满实现四大弘愿,本应全面修习十种波罗蜜,为何唯独推崇禅定?
回答说:前四种修行境界较低,后五种依赖于禅定,现在取其中间来说明。为什么呢?菩萨修习禅定,就能圆满提升前四种修行,同样也能完善后五种。比如菩萨发心修禅时,舍弃一切家业内外之物,不惜身命,安然独处,毫无吝啬,这就是大布施。
再有,菩萨为了修习禅定,身体和内心都不动摇,关闭六根情识,使恶念无从侵入,这叫做大持戒。再有,菩萨为了修习禅定,能够忍受难以忍受的事,就是说一切荣耀屈辱都能安然忍受,即使众多恶行加身,唯恐障碍三昧境界,也不生起嗔恨烦恼,这叫做忍辱。再有,菩萨为了修习禅定,一心专注精进,即使身体疲惫痛苦,始终不退转停息,如同钻木取火的比喻,常坐不卧,收摄种种散乱心念,从不放纵懈怠,即使经过多年仍未证悟,也不退失信心,这是最难做到的事,就是大精进。由此可知,通过修习禅定的因缘,即使不刻意另修布施等其他四度,其余四度也会自然成就。
再者,菩萨通过修习禅定,能够圆满般若波罗蜜。菩萨修禅时,使心专注于正定。由于心处于禅定之中,便能了知世间一切生灭现象的真实相状,智慧如泉水从石中涌出般自然生发。因此,《大乘论》中有偈颂说:
般若波罗蜜的真实法义,毫无错谬颠倒。
妄念分别都已断除,言语概念悉皆寂灭。
无量罪障尽皆消除,清净心始终如一。
如此尊贵殊胜之人,方能真正体悟般若。
此外,禅修能圆满方便波罗蜜,因为一切善巧方便的运用都需要洞察机缘。若不深入禅定,怎能清楚明了众生根性,从而运用各种方便法门接引众生?再者,禅修能圆满力波罗蜜,因为一切自在变化和种种神通力量都依赖禅定而生发,正如前文所详述的那样。
再者,通过禅定圆满愿波罗蜜的情形,正如《大智度论》所说:菩萨修习禅定,犹如阿修罗的琴音。应当知道这正是大愿成就的表现。再者,通过禅定圆满智波罗蜜的情形,无论是根本智、道种智还是一切种智,皆需依禅定方能显发,此理显而易见。修行者因善修禅定,便能成就十种波罗蜜,圆满一切修行法门。因此菩萨若要具足一切愿行诸波罗蜜,必须修习禅定,此事在《大智度论》中已有明示。
有人问:菩萨的修行之道,本应以救度众生为要务,为何独自隐居深山,舍弃众生,只顾自我修善?
回答说:菩萨虽然身体暂时离开众生,但心从未舍弃。就像人生病时,需要服药调养身体,暂时放下工作,等病好了就继续如常做事。菩萨也是这样,身体虽然暂时离开众生,但心中始终怀着慈悲,在安静的地方修习禅定妙药,获得真实智慧,消除烦恼疾病,成就六种神通,再返回六道轮回,广度众生。正是由于这些种种因缘,大菩萨发心修习禅定波罗蜜时,心志如同金刚一般坚固,天魔、外道以及声闻、缘觉二乘之人都无法动摇破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