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
入漫茶羅具緣真言品第二之一
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:「希有世尊!說此諸佛自證三菩提不思議法界超越心地,以種種方便道,為眾生類如本性信解而演說法。惟願世尊次說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漫茶羅王,為滿足彼諸未來世無量眾生、為救護安樂故。」爾時薄伽梵毘盧遮那於大眾會中遍觀察已,告執金剛祕密主言:「諦聽。金剛手!今說修行漫茶羅行滿足一切智智法門。」爾時毘盧遮那世尊本昔誓願成就無盡法界度脫無餘眾生界故,一切如來同共集會,漸次證入大悲藏發生三摩地,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現如來之身,為彼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眾生故,遍至十方還來佛身本位,本位中住而復還入。時薄伽梵復告執金剛祕密主言:「諦聽。金剛手!漫茶羅位初阿闍梨應發菩提心,妙慧慈悲兼綜眾藝,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,通達三乘,善解真言實義,知眾生心,信諸佛菩薩,得傳教灌頂等妙解漫茶羅畫,其性調柔離於我執,於真言行善得決定,究習瑜伽,住勇健菩提心。祕密主,如是法則阿闍梨,諸佛菩薩之所稱讚。復次祕密主!彼阿闍梨,若見眾生堪為法器,遠離諸垢、有大信解、勤勇深信、常念利他,若弟子具如是相貌者,阿闍梨應自往勸發,如是告言:
「『佛子此大乘, 真言行道法,
我今正開演, 為彼大乘器。
過去等正覺, 及與未來世,
現在諸世尊, 住饒益眾生。
如是諸賢者, 解真言妙法,
勤勇獲種智, 坐無相菩提。
真言勢無比, 能摧彼大力,
極忿怒魔軍, 釋師子救世。
是故汝佛子, 應以如是慧,
方便作成就, 當獲薩婆若。
行者悲念心, 發起令增廣,
彼堅住受教, 當為擇平地。
山林多華果, 悅意諸清泉,
諸佛所稱歎, 應作圓壇事。
或在河流處, 鵞雁等莊嚴,
彼應作慧解, 悲生漫茶羅。
正覺緣導師, 聖者聲聞眾,
曾遊此地分, 佛常所稱譽;
及餘諸方所, 僧坊阿練若,
華房高樓閣, 勝妙諸池苑;
制底火神祠, 牛欄河潬中,
諸天廟空室, 仙人得道處。
如上之所說, 或所意樂處,
利益弟子故, 當畫漫茶羅。』」
「祕密主!彼揀擇地,除去礫石碎瓦破器、髑髏毛髮、糠糟灰炭、刺骨朽木等,及蟲蟻蜣蜋毒螫之類,離如是諸過。遇良日晨、定日、時分、宿直、諸執皆悉相應,於食前時值吉祥相,先當為一切如來作禮,以如是偈警發地神:
「『汝天親護者, 於諸佛導師,
修行殊勝行, 淨地波羅蜜。
如破魔軍眾, 釋師子救世,
我亦降伏魔, 我畫漫茶羅。』」
「彼應長跪舒手按地,頻誦此偈,以塗香華等供養。供養已,真言者復應歸命一切如來,然後治地。如其次第,當具眾德。」爾時執金剛祕密主頭面禮世尊足,而說偈言:
「佛法離諸相, 法住於法位,
所說無譬類, 無相無為作。
何故大精進, 而說此有相,
及與真言行, 不順法然道?」
爾時薄伽梵, 毘盧遮那佛,
告執金剛手: 「善聽法之相,
法離於分別, 及一切妄想。
若淨除妄想, 心思諸起作,
我成最正覺, 究竟如虛空。
凡愚所不知, 邪妄執境界,
時方相貌等, 樂欲無明覆;
度脫彼等故, 隨順方便說,
而實無時方, 無作無造者,
彼一切諸法, 唯住於實相。
復次祕密主! 於當來世時,
劣慧諸眾生, 以癡愛自蔽,
唯依於有著, 恒樂諸斷常,
時方所造業, 善不善諸相,
盲冥樂求果, 不知解此道;
為度彼等故, 隨順說是法。」
「祕密主!如是所說處所,隨在一地治令堅固,取未至地瞿摩夷及瞿摸怛羅和合塗之。次以香水真言灑淨,即說真言曰:
「『南麼三曼多勃馱喃(一)(凡真言中有平聲字皆稍上聲呼之,以下准此)阿鉢囉(二合)底(丁以反,下同)三迷(二)伽伽那三迷(三)三麼多奴揭帝(四)鉢囉(二合)吃㗚(二合)底微輸(上)睇(五)達摩馱睹微戌達儞(六)莎訶』
「行者次於中, 定意觀大日,
處白蓮華座, 髮髻以為冠,
放種種色光, 通身悉周遍。
復當於正受, 次想四方佛,
東方號寶幢, 身色如日暉;
南方大勤勇, 遍覺華開敷,
金色放光明, 三昧離諸垢;
北方不動佛, 離惱清涼定;
西方仁勝者, 是名無量壽。
持誦者思惟, 而住於佛室,
當受持是地, 以不動大名,
或用降三世, 一切利成就。
白檀以塗畫, 圓妙漫茶羅,
中第一我身, 第二諸救世,
第三同彼等, 佛母虛空眼,
第四蓮華手, 第五執金剛,
第六不動尊, 想念置其下。
奉塗香華等, 思念諸如來,
至誠發殷重, 演說如是偈:
『諸佛慈悲者, 存念我等故,
明日受持地, 并佛子當降。』
「如是說已,復當誦此真言曰:
「『南麼三曼多勃馱喃(一)薩婆怛他蘗多(引)(二)地瑟姹(二合)那(引)地瑟祉(二合)帝(三)阿者麗(四)微麼麗(五)娑麼(二合)囉嬭(平)(六)鉢囉(二合)吃㗚(二合)底(丁以反)鉢𭌆輸(上)睇(七)莎訶(八)』
「持真言行者, 次發悲念心,
依於彼西方, 繫念以安寢,
思惟菩提心, 清淨中無我。
或於夢中見, 菩薩大名稱,
諸佛無有量, 現作眾事業,
或以安慰心, 勸囑於行者:
『汝念眾生故, 造作漫茶羅,
善哉摩訶薩, 所畫甚微妙。』
復次於餘日, 攝受應度人,
若弟子信心, 生種姓清淨,
恭敬於三寶, 深慧以嚴身,
堪忍無懈倦, 尸羅淨無缺,
忍辱不慳悋, 勇健堅行願,
如是應攝取, 餘則無所觀。
或十或八七, 或五二一四,
當作於灌頂, 若復數過此。」
爾時金剛手祕密主復白佛言:「世尊!當云何名此漫茶羅?漫茶羅者其義云何?」佛言:「此名發生諸佛漫茶羅,極無比味、無過上味,是故說為漫茶羅。又祕密主!哀愍無邊眾生界故,是大悲胎藏生漫茶羅廣義。祕密主!如來於無量劫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所加持,是故具無量德,當如是知。祕密主!非為一眾生故如來成正等覺,亦非二非多,為憐愍無餘記及有餘記諸眾生界故,如來成正等覺,以大悲願力於無量眾生界如其本性而演說法。祕密主!無大乘宿習、未曾思惟真言乘行,彼不能少分見聞歡喜信受。又金剛薩埵!若彼有情昔於大乘真言乘道無量門進趣、已曾修行,為彼等故,限此造立名數。彼阿闍梨亦當以大悲心立如是誓願,為度無餘眾生界故,應當取彼無量眾生作菩提種子因緣。
「持真言行者, 如是攝受已,
命彼三自歸, 令說悔先罪。
奉塗香華等, 供養諸聖尊,
應授彼三世, 無障礙智戒。
次當授齒木, 若優曇鉢羅,
或阿說他等, 結護而作淨。
香華以莊嚴, 端直順本末,
東面或北面, 嚼已而擲之,
當知彼眾生, 成器非器相。
三結修多羅, 次繫等持臂,
如是受弟子, 遠離諸塵垢。
增發信心故, 當隨順說法,
慰喻堅其意, 告如是偈言:
『汝獲無等利, 位同於大我,
一切諸如來, 此教菩薩眾。
皆已攝受汝, 成辦於大事,
汝等於明日, 當得大乘生。』
如是教授已, 或於夢寐中,
覩見僧住處, 園林悉嚴好,
堂宇相殊特, 顯敞諸樓觀,
幢蓋摩尼珠, 寶刀悅意華;
女人鮮白衣, 端正色姝麗,
密親或善友, 男子如天身;
群牛豐牸乳, 經卷淨無垢。
遍知因緣覺, 并佛聲聞眾,
大我諸菩薩, 現前授諸果。
度大海河池, 及聞所樂聲,
空中言吉祥, 當與意樂果。
如是等好相, 宜應諦分別,
與此相違者, 當知非善夢。
善住於戒者, 晨起白師已,
師說此句法, 勸發諸行人:
『此殊勝願道, 大心摩訶衍,
汝今能志求, 當成就如來。
自然智大龍, 世間敬如塔,
有無悉超越, 無垢同虛空。
諸法甚深奧, 難了無含藏,
離一切妄想, 戲論本無故。
作業妙無比, 常依於二諦,
是乘殊勝願, 汝當住斯道。』」
爾時住無戲論執金剛白佛言:「世尊!願說三世無礙智戒。若菩薩住此者,令諸佛菩薩皆歡喜故。」如是說已,佛告住無戲論執金剛等言:「佛子諦聽。若族姓子住是戒者,以身語意合為一,不作一切諸法。云何為戒?所謂觀察捨於自身,奉獻諸佛菩薩。何以故?若捨自身則為捨彼三事。云何為三?謂身、語、意。是故族姓子!以受身語意戒得名菩薩。所以者何?離彼身語意故。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。次於明日,以金剛薩埵加持自身,為世尊毘盧遮那作禮,應取淨瓶盛滿香水,持誦降三世真言而用加之。置初門外,用灑是諸人等。彼阿闍梨以淨香水授與令飲,彼心清淨故。」
爾時執金剛祕密主以偈問佛:
「種智說中尊, 願說彼時分。
大眾於何時, 普集現靈瑞,
漫茶羅闍梨, 慇懃持真言?」
爾時薄伽梵, 告持金剛慧:
「常當於此夜, 而作漫茶羅。
傳法阿闍梨, 如是應次取,
五色修多羅, 稽首一切佛。
大毘盧遮那, 親自作加持,
東方以為首, 對持修多羅,
至齊而在空, 漸次右旋轉,
如是南及西, 終竟於北方。
第二安立界, 亦從初方起,
憶念諸如來, 所行如上說,
右方及後方, 復周於勝方。
阿闍梨次迴, 依於涅哩底,
受學對持者, 漸次以南行,
從此右旋遶, 轉依於風方,
師位移本處, 而居於火方。
持真言行者, 復修如是法,
弟子在西南, 師居伊舍尼,
學者復旋遶, 轉依於火方,
師位移本處, 而住於風方。
如是真言者, 普作四方相,
漸次入其中, 三位以分之。
已表三分位, 地相普周遍,
復於一一分, 差別以為三。
是中最初分, 作業所行道,
其餘中後分, 聖天之住處。
方等有四門, 應知其分劑,
誠心以殷重, 運布諸聖尊。
如是造眾相, 均調善分別,
內心妙白蓮, 胎藏正均等。
藏中造一切, 悲生漫茶羅,
十六央具梨, 過此是其量。
八葉正圓滿, 鬚蘂皆嚴好,
金剛之智印, 遍出諸葉間。
從此華臺中, 大日勝尊現,
金色具暉曜, 首持髮髻冠,
救世圓滿光, 離熱住三昧。
彼東應畫作, 一切遍知印,
三角蓮華上, 其色皆鮮白,
光焰遍圍遶, 皓潔普周遍。
次於其北維, 導師諸佛母,
晃曜真金色, 縞素以為衣,
遍照猶日光, 正受住三昧。
復於彼南方, 救世佛菩薩,
大德聖尊印, 號名滿眾願,
真陀摩尼珠, 住於白蓮華。
北方大精進, 觀世自在者,
光色如皓月, 商佉軍那華,
微笑坐白蓮, 髻現無量壽。
彼右大名稱, 聖者多羅尊,
青白色相雜, 中年女人狀,
合掌持青蓮, 圓光靡不遍,
暉發猶淨金, 微笑鮮白衣。
右邊毘俱胝, 手垂數珠鬘,
三目持髮髻, 尊形猶皓素,
圓光色無主, 黃赤白相入。
次近毘俱胝, 畫得大勢尊,
彼服商佉色, 大悲蓮華手,
滋榮而未敷, 圍遶以圓光。
明妃住其側, 號持名稱者,
一切妙瓔珞, 莊嚴金色身,
執鮮妙華枝, 左持鉢胤遇。
近聖者多羅, 住於白處尊,
髮冠襲純帛, 鉢曇摩華手。
於聖者前作, 大力持明王,
晨朝日暉色, 白蓮以嚴身,
赫奕成焰鬘, 吼怒牙出現,
利爪獸王髮, 何耶揭利婆,
如是三摩地, 觀音諸眷屬。
復次華臺表, 大日之右方,
能滿一切願, 持金剛慧者,
鉢孕遇華色, 或復如綠寶,
首戴眾寶冠, 瓔珞莊嚴身,
間錯互嚴飾, 廣多數無量,
左執跋折羅, 周環起光焰。
金剛藏之右, 所謂忙莽雞,
亦持堅慧杵, 嚴身以瓔珞。
彼右次應置, 大力金剛針,
使者眾圍遶, 微笑同瞻仰。
聖者之左方, 金剛商朅羅,
執持金剛鎖, 自部諸使俱,
其身淺黃色, 智杵為幖幟。
於執金剛下, 忿怒降三世,
摧伏大障者, 號名月黶尊,
三目四牙現, 夏時雨雲色,
阿吒吒笑聲, 金剛寶瓔珞,
攝護眾生故, 無量眾圍遶,
乃至百千手, 操持眾器械。
如是忿怒等, 皆住蓮華中。
次往西方畫, 無量持金剛,
種種金剛印, 形色各差別,
普放圓滿光, 為諸眾生故。
真言主之下, 依涅哩底方,
不動如來使, 持慧刀羂索,
頂髮垂左肩, 一目而諦觀,
威怒身猛焰, 安住在盤石,
面門水波相, 充滿童子形。
如是具慧者, 次應往風方。
復畫忿怒尊, 所謂勝三世,
威猛焰圍遶, 寶冠持金剛,
不顧自身命, 專請而受教。
已說初界域, 諸尊方位等。
持真言行人, 次往第二院,
東方初門中, 畫釋迦牟尼,
圍遶紫金色, 具三十二相,
被服袈裟衣, 坐白蓮華臺,
為令教流布, 住彼而說法。
次於世尊右, 顯示遍知眼,
熙怡相微笑, 遍體圓淨光,
喜見無比身, 是名能寂母。
復於彼尊右, 圖寫毫相明,
住鉢頭摩華, 圓照商佉色,
執持如意寶, 滿足眾希願,
暉光大精進, 救世釋師子。
聖尊之左方, 如來之五頂,
最初名白傘, 勝頂最勝頂,
眾德火光聚, 及與捨除頂,
是名五大頂, 大我之釋種,
應當依是處, 精心造眾相。
次於其北方, 布列淨居眾,
自在與普華, 光鬘及意生,
名稱遠聞等, 各如其次弟。
於毫相之右, 復畫三佛頂,
初名廣大頂, 次名極廣大,
及無邊音聲, 皆應善安立。
五種如來頂, 白黃真金色,
復次三佛頂, 白黃赤兼備,
其光普深廣, 眾瓔珞莊嚴,
所發弘誓力, 一切願皆滿。
行者於東隅, 而作火仙像,
住於熾焰中, 三點灰為標,
身色皆深赤, 心置三角印,
而在圓焰中, 持珠及澡瓶。
右方閻摩王, 手秉壇拏印,
水牛以為座, 震電玄雲色,
七母并黑夜, 妃后等圍繞。
涅哩底鬼王, 執刀恐怖形,
縛嚕拏龍王, 羂索以為印。
初方釋天王, 安住妙高山,
寶冠被瓔珞, 持跋折羅印,
及餘諸眷屬, 慧者善分布。
左置日天眾, 在於輿輅中,
勝無勝妃等, 翼從而侍衛。
大梵在其右, 四面持髮冠,
唵字相為印, 執蓮在鵝上。
西方諸地神, 辯才及毘紐,
塞建那風神, 商羯羅月天,
是等依龍方, 畫之勿遺謬。
持真言行者, 以不迷惑心,
佛子次應作, 持明大忿怒,
右號無能勝, 左無能勝妃,
持地神奉瓶, 虔敬而長跪。
及二大龍王, 難陀拔難陀,
對處廂曲中, 通門之大護。
所餘釋種尊, 真言與印壇,
所說一切法, 師應具開示。
持真言行者, 次至第三院,
先圖妙吉祥, 其身欝金色,
五髻冠其頂, 猶如童子形,
左持青蓮華, 上表金剛印,
慈顏遍微笑, 坐於白蓮臺,
妙相圓普光, 周匝互暉映。
右邊應次畫, 網光童子身,
執持眾寶網, 種種妙瓔珞,
住寶蓮華座, 而觀佛長子。
左邊畫五種, 與願金剛使,
所謂髻設尼, 優婆髻設尼,
及與質多羅, 地慧并請召,
如是五使者, 五種奉教者,
二眾共圍遶, 侍衛無勝智。
行者於右方, 次作大名稱,
除一切蓋障, 執持如意寶。
捨於二分位, 當畫八菩薩,
所謂除疑怪, 施一切無畏,
除一切惡趣, 救意慧菩薩,
悲念具慧者, 慈起大眾生,
除一切熱惱, 不可思議慧。
次復捨斯位, 至於北勝方,
行者以一心, 憶持布眾綵,
而造具善忍, 地藏摩訶薩。
其座極巧嚴, 身處於焰胎,
雜寶莊嚴地, 綺錯互相間,
四寶為蓮華, 聖者所安住。
及與大名稱, 無量諸菩薩,
謂寶掌寶手, 及與持地等。
寶印手堅意, 上首諸聖尊,
各與無數眾, 前後共圍遶。
次復於龍方, 當畫虛空藏,
勤勇被白衣, 持刀生焰光,
及與諸眷屬, 正覺所生子,
各隨其次第, 列坐正蓮上。
今說彼眷屬, 大我菩薩眾,
應善圖藻繢, 諦誠勿迷忘。
謂虛空無垢, 次名虛空慧,
及清淨慧等, 行慧安慧等,
如是諸菩薩, 常勤精進者,
各如其次第, 而畫莊嚴身。
略說大悲藏, 漫茶羅位竟。」
爾時執金剛祕密主,於一切眾會中諦觀大日世尊,目不暫瞬而說偈言:
「一切智慧者, 出現於世間,
如彼優曇華, 時時乃一現。
真言所行道, 倍復甚難遇,
無量俱胝劫, 所作眾罪業,
見此漫茶羅, 消滅盡無餘,
何況無量稱, 住真言行法。
行此無上句, 真言救世者,
止斷諸惡趣, 一切苦不生,
若修如是行, 妙慧深不動。」
時普集會一切大眾及諸持金剛者,以一音聲讚歎金剛手言:
「善哉善哉大勤勇, 汝已修行真言行,
能問一切真言義, 我等咸有意思惟。
一切現為汝證驗, 依住真言之行力,
及餘菩提大心眾, 當得通達真言法。」
爾時執金剛祕密主復白世尊而說偈言:
「云何彩色義? 復當以何色?
云何而運布? 是色誰為初?
門標旗量等, 廂衛亦如是。
云何建諸門? 願尊說其量。
奉食華香等, 及與眾寶瓶,
云何引弟子? 云何令灌頂?
云何供養師? 願說護摩處。
云何真言相? 云何住三昧?」
如是發問已, 牟尼諸法王,
告持金剛慧: 「一心應諦聽。
最勝真言道, 出生大乘果,
汝今請問我, 為大有情說。
染彼眾生界, 以法界之味,
古佛所宣說, 是名為色義。
先安布內色, 非安布外色,
潔白最為初, 赤色為第二,
如是黃及青, 漸次而彰著,
一切內深玄, 是謂色先後。
建立門幖幟, 量同中胎藏,
廂衛亦如是, 華臺十六節。
應知彼初門, 與內壇齊等,
智者於外院, 漸次而增加,
於彼廂衛中, 當建大護者。
略說三摩地, 一心住於緣,
廣義復殊異, 大眾生諦聽。
佛說一切空, 正覺之等持,
三昧證知心, 非從異緣得。
彼如是境界, 一切如來定,
故說為大空, 圓滿薩婆若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