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道次恒修教授
菩提道次第恆修補足菩提道次第恆修補足
敬禮曼殊室利童子
茲已摘出修學珍寶菩提心法,今應略書彼補足中淨治下中士夫覺慧。如宗喀巴大師云:「暇滿難得壽無暇,意修能息現法境。」應如是修我等有暇珍寶依止,此唯長時集福所致,非以僥倖而能得此勝身依止。此暇滿因,須以斷除十種不善淨戒為基,復須施等以為助伴,無垢淨願結合其間,然今我等豈能修此少分因耶?又應修念:「今若徒失此暇滿身,如此之身後則難得,如是修習能息貪著現法境界,乃至於此現法富樂、衣食豐足等,未見無利未息耽著,恆應修習。」又應修云:「我今壽命短促無暇,不能久住速至死際。」大師又云:「業果無欺生死苦,數思能息後世境。」謂應修云:「我等除此諸惡業未作餘業,其業異熟亦唯成熟於自己身,非於他身其果可熟,由諸業果無欺誑故,彼果至時,何能堪忍,如是非僅業果無欺,即凡任墮生死中者,悉為三苦無間逼惱。」若思及此,豈能不生極大怖畏,猶如生存擲諸火坑,此上是修下中士夫覺心方便。
如是乃至於自相續生死耽著未息以來,應於多門思惟修習,若能乃至於此生死耽著止息晝夜時中,唯求解脫心未生來恆修習者,若時起心唯欲解脫生死苦惱,爾時乃是出離心生。彼出離心若無清淨發心攝受,仍非能得無上佛因,如云:「若無清淨發心持,彼出離心終不成,無上菩提樂因故,智者應發菩提心。」如是出離及菩提心並正見三,讚為三種最殊勝道,故於生死先應策心厭捨出離,次應從此出離生死勝意樂中,極為引發勝菩提心,一切道身悉攝於此,故應於此善修覺慧。
由於無始來極串習故,現在自心任運於此五種取蘊計我心生,彼即無謬我見行相,彼計自體五取蘊法為自我者。若彼五蘊實是我者,如蘊有五,我亦應成異體五我,不應正理。又我唯一,如是五蘊亦應成一,不符正理。若謂有一離蘊我者,應將諸蘊一一除遣,除蘊之餘,應有所示,謂此是我,彼亦無故,不應正理。宗喀巴大師說於此中應以四種要義觀察最為切要。謂我等乃至極重睡眠一切時位,心中恆堅執我而住,此即生死根本薩迦耶見,是為初要所破决定義,然所破我與五聚似和雜有,非離蘊外別有我現。
第二切要周徧决定要義者,謂觀此我與所設依止五種蘊聚,為一為異,更無所餘第三可得,是名周徧要義。
第三離諦實一决定要者,謂我與蘊若是一者,如蘊有五,隨於一人應有五我,便成過失。又應如我唯一無長,如是五蘊亦應成一,仍是過失。
第四離諦實異决定要者,謂若異者,除諸蘊後應有獨我。
第二抉擇修學法無我義有二,謂抉擇修有為無性,及抉擇修無為無性。初中有三,謂色、心及不相應行。初譬如身,謂非唯於骨肉等事五支和合假身體上,以分別心而強設施,定覺有一自性,實身於我等心顯現莫止,是為所破顯現道理。若如是身於骨肉粗事五支和合上有,則應與此骨肉粗事五支假體,或一或異。若謂一者,此骨肉等粗事五支和雜之身,由自父母不淨成故,則識最初所託所依二滴不淨,亦應成就骨肉等事粗重五支和雜之身,如支有五,身亦應成五支和五。若謂異者,應除頭等一一支後,餘有可見,實身為此,然如是身實非有故,應作是念,如所執身畢竟是無,引起定知將護修習。
第二譬如今日之識,謂若非唯於今日中午前午後二識之上,由分別心假設建立,定執有一自性真實今日識者,則與今日午前午後二識相望,或一或異,若謂一者,則於今日午前識上,應有今日午後識住。若謂異者,則將今日午前午後二識除已,應另餘有今日識在,而實不爾,故如是識畢竟非有,引起定知如前修習。
第三以時一年為例,謂非唯於年設所依十二月上分別假立,執有自性年可得者,與十二月或一或異,若謂一者,月有十二,如是年亦應成十二。若謂異者,十二月分一一除後,應有實年亦云即此,彼非有故,如是實年畢竟為無,如前引起定知修習。
第二抉擇修習無為無性者,譬如虛空,方隅虛空有多分故,應與彼分,若異若一,如前觀察,引起定知修習無實。
總之,若我若蘊山城宅舍生死涅槃一切諸法,下至無有極微塵許非分別設實自性法,於此定知專一修習,住等引時皆如虛空,後得一切境界顯現任運,而知悉無實性,唯依因緣和合而起其性虛偽,是名後得如幻瑜伽。
由善修習二種瑜伽為所依止,以觀察力引發身心二種輕安,即以輕安之所攝持三摩呬多,建立名為行相圓滿毘鉢舍那。
况得修此第一道,如同大師所教誨,聞名亦慶具善根,我等乃至壽未沒,唯應專一善修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