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中
如是我闻:一时,世尊(佛陀)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,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一同居住。
须菩提,你怎么想?证得须陀洹果位的人,会不会生起‘我得到了须陀洹果’这样的念头?”须菩提回答:“不会的,世尊。为什么呢?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叫做须陀洹果。不执着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这些外境,才真正称为须陀洹。
佛陀问:“须菩提,你怎么想?一位斯陀含会不会生起‘我已证得斯陀含果位’这样的念头?”须菩提回答:“不会的,世尊。为什么呢?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可以叫作斯陀含,只是假名为斯陀含而已。”
须菩提,你怎么看?一位证得阿那含果位的修行者,会不会产生‘我已经得到阿那含果’这样的念头?须菩提回答:不会的,世尊。为什么呢?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法相可以称为阿那含,只是暂时用这个名字来表示这个修行阶段。
须菩提,你怎么想?阿罗汉会不会这样想:‘我得到了阿罗汉果位’?”须菩提回答:“不会的,世尊。为什么呢?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叫阿罗汉的法。世尊,如果阿罗汉想着‘我证得了阿罗汉’,那就是执着于自我、他人、众生和寿者相了。世尊,您说我证得无诤三昧是最为第一的,您也称我是离欲阿罗汉。但世尊,我从不这样想:‘我是离欲阿罗汉’。世尊,如果我执着于‘我得了阿罗汉果位’,您就不会说我是无诤行第一了。正因为须菩提实际上没有执着任何修行相,才被称为须菩提无诤、无诤行。
论中说道:
接下来是第五部分,讲修行过程中如何克服傲慢心。前面简单提了八种修行方法,从这里开始的十二种都是对治障碍的法门,应当了解。是哪十二种障碍呢?第一是傲慢自大;第二是不傲慢但见识太少;第三是见识广博却总爱胡思乱想;第四是不乱想了却又忽视众生;第五是没抛弃众生但容易受外道影响分心;第六是虽然不分心却不懂得善巧观想;第七是虽有善巧方法但福报积累不够;第八是福报够了又贪图安逸和名利;第九是能放下享乐却吃不了苦;第十是能吃苦但智慧资粮不足;第十一是智慧够了却管不住自己;第十二是能管住自己却缺少明师指点。
世尊接着问:“须陀洹能认为自己证得了须陀洹果位吗?”这样问是为了破除修行人可能产生的自满心态。这里通过须陀洹的实例说明:真正证果的圣者不会执着于自己的成就,这正是为了对治“我证得了果位”这种骄傲心理。当说“须陀洹不会起这样的念头”时,就是在揭示圣者的真实心境——他们始终保持谦逊,这种无我的态度本身就是最高境界的修行。
世尊啊,您说“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,能够不涉及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这些感官体验”,这句话正是揭示了最高真理的本质。假如一个初果圣人心里想:“我证得了初果”,这就落入了自我执着的陷阱。一旦有自我执着,就应该明白这已经产生了傲慢之心——这样的道理一直适用到阿罗汉境界也是如此。
尊者须菩提之所以自称“无诤行第一”,并展现与离欲阿罗汉共通的功德,是为了用自身证悟的境界使众生生起信心。正因为阿罗汉并非通过获得某种具体法门而成就,也并非有所修行造作,所以才说这是无诤、无诤行。这其中正是在阐明最高真理的深意。